蘇廚

二子從周

歷史軍事

大宋皇祐四年,壬辰。 西蜀王小波李順起義已經過去五十七年,盜販茶鹽的現象又重新開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二百零七章 破甲錐

蘇廚 by 二子從周

2021-7-9 21:48

  張恕看了看參軍,參軍拱手:“長史,其實可以申報轉運司,十萬箭的課務,能否以兩萬這種神箭相抵?這可比那強多了啊!”
  張恕不置可否,掉頭問道:“石老,此……破甲錐,價值幾何?”
  石富嘿嘿笑道:“這個……要是真如參軍所言,十萬變成兩萬,生意就做不成了。”
  除了蘇油,所有人都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卻是為何?”
  石富笑道:“要造這種箭,需要生產大量工具,模具,磨具,這叫先期投入;後邊鐵料,煤料,竹漆絲羽,叫後期投入。生意的利潤主要由後期投入產生,如果生產的量太少,沖抵不掉先期投入,那我們反而是要虧本的。”
  張恕這才恍然:“有道理,那妳們可有應對章程?”
  石富說道:“我們計算了壹下,如果壹次性生產十萬支破甲錐,可以將價格控制在兩百錢壹支,如果有二十萬支的訂單,我們則可以壓到百五十錢壹支;如果三十萬以上,我們百三十錢壹支都能接受!”
  參軍本以為這種箭起碼得三四百文壹支,壹聽如此便宜,忍不住壹下從座位上站了起來:“此話當真?!”
  張恕招呼參軍:“且先坐下,如此壹來,就已經不是縣裏的事務了,這事情必須移交轉運司,由他們來定奪。”
  參軍說道:“長史,這可是軍功策勛!將箭給我,我現在就出發,就借世家的掠水舟去成都!明日可知結果。”
  張恕轉身對石富道:“石公,這箭打造,需要多少時日?”
  石富笑道:“如果以三十萬計的話,蘇石兩家能在三月內交付。”
  這下張恕也坐不住了:“如此便拜托參軍趕緊去成都跑壹趟差,等等,待我再修書壹封,妳直接去見我父親。”
  次日參軍消息傳回,轉運司同意了,破甲錐五十萬支,價格每支壹百五十文!
  七萬五千貫的大訂單!
  石富和蘇油面面相覷,不是說好的能控制在壹百三十文以內嗎?
  張恕拉著石富進了內室,兩人嘀嘀咕咕了半天,出來之後石富滿臉堆笑:“還是張學士所慮周翔,此番差點失了計較。”
  張恕拱手:“如此便有勞了,不過質量上必須經得起我父親派人抽檢。”
  石富笑道:“那是自然。”
  從縣衙裏出來,蘇油便問:“怎麽回事兒?張學士是出了名的明白人,怎麽變得如此糊塗了?”
  石富背著手搖頭贊嘆:“所以人家能當學士呢,這箭必須得定在這個價,周圍弓箭坊方才有活路,此為其壹;此番課務,主要為汰換川中四路武庫,如果價格過低,汴京那邊要是覺得有搞頭,那川中壹支箭都留不下,此為其二;大宋防務重點,是北方和西北,這才是張學士讓轉運司汰換武庫的目的,可不是為了給朝中那幫只會校閱的花花部隊增光添彩用的。”
  蘇油明白了,果然是計相出身,慣於用經濟手段解決政治問題,通過擡高價格這種辦法,將箭留在四川,之後輻射西北,最後才考慮汴京。
  很合理,不過在很多大宋迂夫子的眼裏,怕是要落個目無君父的罪名,因此只能做不能說。
  至於這多出來的這點零頭,妳好我好大家好,就是打點費用了。
  石富轉身,對蘇油說道:“我石家武勛出身,世世代代,和大宋武備哪裏就真脫得幹凈幹系?石家弟子,既要在戰場上壹刀刀拼殺,還要遭忌諱側眼,永遠出不了頭,用妳的話說,那叫高風險,低收益。”
  “如今有了這個契機,轉入軍器生產,我石家弟子的性命,算是真正保住了。明潤,此等大恩,當受老夫壹禮。”
  蘇油趕緊跳到壹邊:“別別,怎麽越說越玄?事情還能和這個扯上關系?”
  石富笑道:“說妳聰明吧,那是真聰明,可有時候怎麽就轉不過彎來呢?妳若是官家,能放任壹個世家,既在軍隊中有基礎,又掌握著厲害軍器的生產?從此後,只要我石家不斷搞出好軍器,石家弟子,便會壹步步從戰場上脫身出來。”
  “雖然這樣對軍中的影響隔了壹層,可是主從關系變了啊!從以前石家求軍方照顧兒郎,變成了軍方求石家提供精品,哈哈哈哈……走,回去喝酒!今日老夫要大醉壹場!”
  蘇油呆呆地跟在後邊,老子就說石家怎麽對我這麽上心,原來是早就琢磨透了!
  妖孽!全都是妖孽!沒壹個是省油的燈!
  ……
  新式箭支的制造,對可龍裏的技術儲備來說,已經沒什麽難點了。
  箭桿就是用的井上搭建井架和井道剩下的的廢料。
  竹筒剖成竹條,然後用砂輪機打去皮和芯,只留竹肉。
  將竹肉條變成圓竹棍,那是早在土地廟就已經成熟的工藝,建房,造竹家具用的竹釘子,就是在帶刀片的凳子上拉出來的。
  如今統壹調整了規格,工具交給可龍裏的各家各戶,農閑時節正好做工,而且男女老幼都能幹。
  五十戶人家,每天每家繳納壹百箭桿,就是五千支。占農閑三個月,啥都不耽誤。
  箭桿胚子造好後,捆成捆,上鍋蒸制,然後送入通有爐窯熱尾氣的烘房烘烤,箭桿胚便能自動矯直。
  接下來就是在鋸床上裁剪,得到統壹規格的箭桿。
  噴上調有生漆的桐油,送入保持濕度的漆室進行絡化幹固,形成漆膜,便於今後防潮。
  相比箭桿,箭鏃反而更加簡單,先是用帶圓槽的錕桿滾軋出鐵盤條,然後逐步輥壓成細鐵條,再用砂輪鋸片切割成小鐵圓柱。
  娃子們將軟鐵圓柱壹顆顆安放在高錳鋼沖壓模具的模坑中。送入鍛床之下,用模具鍛合。
  壹通錘鍛之後,磨具合攏,取出來再打開,就是滿滿壹盤統壹標準的帶尾巴的箭頭。
  用鉗子夾去溢出周圍的鐵皮,上砂帶機粗磨壹下,送入滲碳箱滲碳,壹箱可以處理上千枚箭頭。
  如今的好箭,箭羽是雕翎,其次是天鵝的,然後是大鴇,最次的用大雁。
  蘇油懶得費那勁,就用的可龍裏鵝羽鴨羽,將箭羽從雙羽改為三羽,輕松解決材料強度和大小不足的問題,穩定性還好了很多。
  不過得有小機械幫助,能將圓周等分三份的小搖盤,帶指示線,方便確定箭羽粘貼位置。
  再纏上蘇家織坊的高強度絲線固定,插上箭頭,安裝弦卡,壹支箭便完成了。
  箭頭滲碳後還要上腳踏工作臺旋轉打磨,去掉表面雜質,打磨光滑。
  小搖盤還能在這裏派上用場,夾持箭頭,在工作臺上用砂帶機推出出角度精準的三棱箭尖。
  這壹步其實蘇油覺得可以不要,後世也沒有聽說有三棱尖的子彈頭。
  不過這娃是被後世的慢鏡頭誤導了,箭的確會旋轉,但那是尾羽的不絕對均勻造成的,和子彈的高速旋轉是兩個原理。
  不過好在他比較謹慎,沒有大量應用的實驗數據來證明之前,目前這工序出於照顧宋人的習慣,也給與了保留。
  重要的是工藝流程簡化,大量高精度的加工工具的引入,使操作變得簡單,只需要兩天,就能培訓出操作固定工序的人工。
  流水線分工合作,讓效率變得極高,可龍裏很快就變成了壹個日產六千破甲錐的大工坊。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