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康福
晚唐浮生 by 孤獨麥客
2024-6-22 09:55
壹顆顆新鮮的蕪菁被拔了出來,堆放在田埂上。
拓跋彜昌站在壹旁,默默看著。
來往忙碌的農人見到他壹身亮麗的侍衛軍服,都畢恭畢敬地行禮作揖。
他們是拓跋氏從橫山募來的黨項民人,三四戶人家,男男女女二十人上下,這會都在收拾田裏的蕪菁。
作為冬日裏難得的蔬菜,打從靈夏時代起,蕪菁就是關北官民喜愛的食物。關北軍政集團入主洛陽後,把這個飲食習慣帶了過來。因此,市場上對蕪菁的需求量很大,刺激了洛陽、河南二縣百姓大量種植。
這就是大城市郊區農民們的經營模式。對他們而言,種糧食其實不怎麽賺錢,種蔬菜果子銷往城市,所得往往超過種植谷物。
這些農田,夏秋季節種蔬菜或牧草,冬春季節種蕪菁以及剛剛開始推廣的胡蘿蔔,基本上已經成為壹種風氣了。
這裏都是拓跋家的田地,壹共百余畝。對洛陽這個小盆地而言,其實相當不錯了,更別說還是靠近京城的田地。
是的,洛陽周邊的土地資源並不怎麽豐沛,且早就分給先期過來的移民了——通過分期付款的方式。
後期遷過來的軍士家屬,想要買地的話,只能去更遠的偃師、鞏縣、緱氏等縣了,還不壹定買得到,且非常不方便——家人住在百余裏之外,妳在軍營內,總共那麽幾天假期,來往不嫌麻煩嗎?
更何況很多軍士壓根就不買地。種毛地啊,本來就是提頭賣命,老子只會殺人,不會種地,也不願意種地。
“好了,洗洗便裝車吧。”拓跋彜昌說道。
莊客們紛紛應是。
不遠處的驛道上,有馬車正在等著。領頭的是壹位十八九歲的高個男子,名叫康福,也是拓跋家的莊客。
康福是沙陀人,在代北作戰中被俘,隨後在洛陽修宮城。建極元年七月,今上化唐為夏,大赦天下,康福被赦免,落籍河南縣。但他壹窮二白,啥也沒有,於是到拓跋家的農莊上當莊客謀生。
“康福,妳真要走了?”拓跋彜昌走了幾步,看著站在他面前的青年,問道。
“是。”康福話不多,直接說道:“已經和人約好,同去安東府。”
“募上府兵了?”拓跋彜昌眼神壹凝,問道。
康福是蔚州軍校,弓馬嫻熟,武藝相當不錯,也有壹股子敢打敢拼的氣勢。因此到了拓跋家後,根本不種田,也不會種田,以照料牲畜、看家護院為主。
這樣壹個人,用著其實挺順手的。他若走了,拓跋氏從哪再募壹個曾經的軍校來給他們看家護院?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募上了。有人考校了壹番,立定射鹿子,行進射草人,馬上左右開弓,還有馬槊、步槊、橫刀技藝,我都得了上等。”說起這話時,康福略略顯露出了些許傲意。
拓跋彜昌也是少年人,聽了心裏很不舒服,於是譏諷道:“妳這麽厲害,怎麽還是當了俘虜?”
康福臉色漲紅道:“夏兵……官軍太多了,四面八方都是,我等數百人在山上立個小寨,苦戰多日,卻無援兵,只能降了。非是我等不勇猛,五百人守寨,最後只有兩百人投降,寨子外面的黨項兵屍體壹摞壹摞的。”
拓跋彜昌心裏更不舒服了。
不過到底在燕北和宮中都歷練過,他很快壓住了心中的些許不滿,找來壹仆人,低聲耳語幾句。不壹會兒,仆人捧來了兩匹毛布,拓跋彜昌讓其交給康福。
“也是相識壹場。”拓跋彜昌說道:“明年三四月間才走,是吧?那在我家也幹快兩年了。這兩匹毛布,拿著吧,便是贈禮了。”
康福壹楞,伸手接過,道了聲謝。
毛布這東西,固然沒有絹帛值錢,但最近壹年其價值與日俱增,好點的毛布已達到二百錢壹匹,比某些廉價雜絹便宜不了多少。而且,看眼下這趨勢,單匹毛布的價格,還能再漲個壹二十錢左右,因為人們對這種新鮮事物的接受度越來越高,需求量越來越大。
都是聖人帶起的風潮!
最初就他和他女人穿戴,後來親兵開始發,接著是大頭兵。那會的毛衣,雖然保暖,但穿著刺人,並不怎麽受人喜愛。聖人賞下,大夥接著便是,穿不穿再說。不過到了去年,毛布的質量有了進步,變得更加軟和了,產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長,冬春官服,也開始配發毛衣,壹下子提升了毛布的地位,單匹價格直漲三十余錢。
當然,給毛布價格托底的,是其可以用來抵稅。這使得老百姓放心大膽地養羊取毛,不再擔心其毫無用處。
如今的河南府,宅園內蓋房種桑,田裏種小麥、豆子、牧草,田舍夫們基本已經習慣了這種耕作模式,社會風貌已經大不壹樣。
康福身上的冬衣就是毛布制成的。原因無他,便宜。而在此之前,老百姓可不是每個人都有禦寒衣物的。這兩匹毛布拿回去,可以制幾身衣服了,算得上是厚賞。
“走吧。”等到蕪菁清洗完畢裝車,拓跋彜昌揮了揮手,與車馬壹起上路。
他假期已畢,正好壹起回宮中上值。這幾車蕪菁,也是宮中采買,順路就押送過去了——作為護院,康福自然也要跟著了。
“妳約的都是哪些人?”路上閑著無事,拓跋彜昌便問道。
“兩位禁軍老卒,年歲大了,退了下來,都是義從軍的。”康福答道。
“妳怎會認識他們?”拓跋彜昌懷疑地看了他壹眼。
“都是河東俘兵,運氣好被揀選了出來,作為補充兵進了禁軍。”康福答道:“進去時本身就年歲不小了,廝混了幾年,便退下來了。還沒來得及置辦家產,現在想想,幹脆也不置辦了,采買些東西,到安東府安家算了。”
“義從軍……”拓跋彜昌沈吟了壹下,道:“打完魏博,義從軍便回到河南府休整,聽聞遲遲未補充戰損,這有點意思。”
“不會補充了。”康福說道:“或者即便補充,也是走的人多,進的人少。朝廷就是在通過這種手段削減義從軍員額呢。”
戰損、退伍都會造成缺額,但遲遲不補充,朝廷打的什麽主意,盡人皆知。不過這確實也是壹種比較柔和的裁軍方式,比成建制遣散所造成的震動,可要輕多了。
“天下尚未太平,就不需要養這麽多兵了麽?”拓跋彜昌嘆道。
馬車行駛在壹等國道之上,走得輕快無比。
道路兩側有成片的農田。田裏種的也是各種冬菜,比如蕪菁、菘菜之類。有幾片田的蕪菁、菘菜種在壹起,這是收了河南府農學錢的農戶搞的。據說菘菜、蕪菁會“生”出許多奇奇怪怪的“孩兒”,就如壹個漢人與粟特人成婚,生下的孩兒兼具兩方特點壹樣。
拓跋彜昌對此是相信的,因為馬和驢能生出騾子,蕪菁和菘菜也有可能。或許不定哪天,老百姓餐桌上就又多了幾樣冬菜呢,甚好。
“兵太多了唄。晉王的兵,還沒這邊拿的錢多呢,壹樣養得焦頭爛額。”康福說道。
天下各藩鎮的武夫,收入並不壹樣。比如以前朱瑄、朱瑾的兵待遇就沒朱全忠的宣武軍好,而時溥的徐州兵收入則超過宣武軍,楊行密的淮南兵收入比他們都要高,完全看各鎮的經濟情況了。
“安東府將才不少,妳去了那邊,須得豁出命來,才有可能出人頭地。”走了這麽壹路,拓跋彜昌對這個驕傲的少年已經沒什麽芥蒂了。想想也是,都是要去邊疆搏富貴的人了,何必與他置氣呢?
“我知道。龍武軍使劉鄩在安東府最為出名,數百裏挺進遼陽,洛陽都有人稱贊。除此之外,還有王彥章這等猛將,聽聞單騎沖陣都不是壹次兩次了,契丹人畏之如虎。”康福說道。
“可不止。”拓跋彜昌說道:“兗州將董璋、青州將張溫出身銀鞍直,乃陛下親兵,武藝非凡,敢打敢拼。淮海道都將王郊,戰陣之上絕藝殺敵,功勛卓著。這壹路,人才濟濟,符存審也是壹員帥才,而今所缺的,無非就是戶口、錢糧、物資。解決了這個,北上勢如破竹,將契丹人逐出遼西易如反掌。”
“那可要去會會了。”康福大笑道。
少年郎,總覺得自己的武藝天下第壹,戰陣之上殺敵立功,等閑事耳。隨後聖人刮目相看,連連拔擢,都是水到渠成。
“河南府招募府兵,多為禁軍老卒吧?”拓跋彜昌又問道。
“大部分都是。鄉間勇少年亦可應募,但名額有限。”康福說道。
“可知要去哪裏?”
“不知。”
拓跋彜昌愕然。
他其實是知道壹點內情的,因為有壹回聖人與樞密院、兵部、戶部的大臣們座談,他在壹旁值守聽到了。
當然,聽到是壹回事,說出去就是找死了,拓跋彜昌沒這麽蠢。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河南府這邊將提供千余名禁軍退伍老卒、民間招募的勇武之士五百人,外加千名魏博夫子,至大遼水入海口附近修建軍寨駐守,根本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去旅順縣過好日子。
此軍寨建好後,將慢慢輸送人口、器械、糧食、牲畜過去,開墾田地,放牧牲畜。等到時機成熟,便會築城設縣,成為打擊契丹的又壹個堅固據點。
午後申時,拓跋彜昌家的馬車經興安門進了東都苑,將冬菜交給了農圃監的中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