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友誼與星辰共同閃耀
遼寧1950 by 過渡形態
2023-1-16 17:27
蘇聯火箭與彈道導彈工程負責人科羅廖夫萬萬沒有想到,聯盟的第壹發運載火箭竟然不是本國自己生產的,而是從中國換來的。
由於新中國的科技復現工作在本時代創造了多個“世界第壹”,蘇聯的領導層人物們有些抹不開面,雖然莫斯科會議之後社會主義陣營內部對新中國的國力認知已經被刷新了,但是斯大林他們也不想讓自家的臉面掉得太多。於是,聯共便和我黨提出了壹個請求,也就是讓蘇聯也能夠在近期發射出壹枚人造衛星。
主席和總理倒不是很介意聯共領導層的這點小心思,畢竟新中國目前也不需要這些事情作為宣傳材料,於是同意了蘇聯方面的請求。不過本著親兄弟明算賬的原則,這枚交給蘇聯的運載火箭當然不是免費的。
彼時我黨正在緊鑼密鼓地搞兩彈合壹核試驗的事情,主席和斯大林商定了這個合作之後,我黨便將正在制造中的兩枚備用洲際彈道導彈之壹改成了運載火箭,並通過鐵路送到了蘇聯境內。蘇聯航天部門和軍備部門的人員在火箭實物被送到莫斯科之後,急不可耐地到現場參觀研究,他們有些人曾經在訪問我國的時候就見過了洲際導彈,不過都是不能直接上手去摸的。這枚被稱為“友誼號”的運載火箭雖然已經經過改造,不能當成洲際導彈用,但也是非常珍貴的實物樣本了。
蘇聯方面從解放軍護送隊伍這裏接收了火箭之後,立刻送到了他們在南部地區修建的臨時發射場,科羅廖夫也帶著他的壹幹同事們跟著來了發射場這裏。當他們站在火箭的面前測量數據,研究其基本構造的時候,有幾個人向科羅廖夫提出的新的建議。
“科羅廖夫同誌,我們真的要直接用掉這枚火箭嗎?如果能拆分研究的話,壹定會收獲更多有用的信息。”壹名研究員有些惋惜地問道。
“中國同誌們要求我們盡快使用掉這枚火箭,上級也是這樣想的,我們恐怕是沒有時間拆開來研究了。”科羅廖夫搖了搖頭說,“不過妳可以放心,中國同誌們會給我們送來新的實物樣品,我們已經簽訂了合作協定,用不著擔心,最多就是晚壹些得到拆分的零件而已。”
出於某些考慮,我黨在交付這枚運載火箭的時候,已經要求聯共盡快用掉,畢竟這東西也算是領先時代六七年的高科技了,現在中蘇兩國之間的合作還沒有進展到那裏,我黨也怕蘇聯領導層搞出什麽冒進行為。之後兩國航天事業將會有更深的合作,不過到時候大約也沒人在意上太空要用哪壹國生產的火箭了。
科羅廖夫他們圍著這枚被平放在支架上面的運載火箭轉了幾圈,仔細觀察了這枚火箭的外觀。雖然是臨時改裝的,不過我黨在發貨之前也已經把外面這層油漆重新刷了壹遍,並在火箭的頂部用俄文和中文刷上了“友誼號”三個字。
“聽說就這麽壹枚火箭,能讓我們發射壹顆重型衛星,可惜沒有事先準備啊。”
“是啊,這麽珍貴的機會,結果只是送壹顆象征性的衛星上去,多少有些浪費。”
“行了,我們之後也不是沒有機會,這壹次雖然使用了中國同誌們生產的火箭,但我們要爭取下壹次能用上自己的......”
研究員們在考察這枚火箭的時候聊到了蘇聯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的事情,由於這個項目是幾個月前臨時敲定的,蘇聯的科研部門不得不緊急搞壹個人造衛星出來。這麽短的時間裏,就算有中國方面的技術援助也不可能搞壹個通訊衛星之類的功能性衛星,所幸聯共高層也不要求他們搞出什麽有實用意義的東西,只要發射上去之後能夠自證是蘇聯生產的東西就好了。
於是乎,蘇聯的這枚“紅星壹號”人造衛星,只是壹個大功率的無線電發射裝置,可以在太空中向全世界循環播放國際歌以及幾首蘇聯國內有代表性的樂曲。為了確保萬無壹失,他們在裝配衛星的時候還叫上我國的技術人員幫忙檢查,以免裝上火箭後射不上去或者搞出什麽適配性的問題。
“應該說,這也算是我們壹次寶貴的經驗,畢竟以後還會和中國的同誌們有很多的合作事項,這次的發射任務算是壹種磨合吧,我們以後也要習慣技術落後的狀態。”科羅廖夫檢查完火箭之後,開始和自己的同事們開會,鼓舞壹下眾人的士氣。
“我們自己的火箭和彈道導彈項目還是會穩步推進,從外面吸收來的資料固然有很大的幫助,但我們自己搞不懂的話也沒法幫上中國同誌的忙。我們可不是只會吃軟飯,大家有沒有信心?”
“當然有!”蘇聯研究員們熱情地進行回應。
當他們在發射場調試火箭、安裝人造衛星的時候,新中國成功進行了兩彈合壹核試驗,讓全世界都大為震驚。蘇聯領導層因此決定,趁著我國實驗成功的輿論影響尚未消退,在七月底的時候發射蘇聯的第壹顆人造衛星,以便加強對西方的輿論攻勢。
科羅廖夫等人沒有反對領導層的意見,這次的發射工作其實非常簡單,就算最後火箭出了問題也怪不到他們的頭上。除此之外,火箭發射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數據他們都能收集到,這些都是珍貴的壹手資料,和中國方面共享的資料有很大的不同。
於是乎,莫斯科時間1951年7月20日當天淩晨,蘇聯的“紅星壹號”人造衛星被安裝到了“友誼號”運載火箭上。火箭的燃料艙中開始註入同樣從中國運來的液體燃料,蘇聯的各家報社都聚集到了這處臨時的發射場地,準備報道這具有重大紀念意義的事件。聯共宣傳部門早在之前就已經在國際上進行造勢,宣布了蘇聯航天事業將取得重大進展,在這個年代裏,任何有關太空的新聞都具有很高的宣傳價值。
同樣到發射場進行報道的中國媒體人員在正式開始工作前圍在壹起閑聊,他們中的幾個人有拍攝國內航天發射任務的經驗。
“真不像我們那個時候,每年打幾十發火箭,小火箭連新聞都上不了的。”
“那沒辦法,二十壹世紀,地球軌道上全都是人造衛星,還有壹堆的太空垃圾。現在這年代就連扔個石頭上太空也能上新聞,可惜我們國內都已經發射了上去那麽多衛星了,上級也不想報道。”
“估計要以後有什麽重大進展才會報道了,說不定登陸月球之類的?”
“妳這麽說就有意思了,我看啊,按照現在這情況,用不了二十年肯定能有中國人登上月球,然後說不定二十壹世紀之前就能去火星。”
“誒,這就太遠大了吧,我們那時候美國佬也沒上火星,天天擱哪兒放鴿子。”
“現在不壹樣了嘛,妳看現在美帝國主義還能活多久?人類文明擺脫了英美兩國,肯定比我們經歷過的發展更快......”
當天下午,最後的發射前檢查工作也已經完成,現場的所有人員都進入了水泥堡壘的觀察所中,以防意外發生。聯共中央的代表人員以及蘇聯紅軍的將軍們有不少人到場視察,科羅廖夫等人在發射之前也是憂心忡忡。
隨著壹陣警報聲傳遍整座發射場,位於地下發射指揮中心的操作員按下了紅色電鈕,友誼號運載火箭的引擎噴口噴射出明亮的火焰,同時發出了震撼人心的巨響。在高高騰起的起煙塵中,運載火箭緩慢而穩定地升上天空,很快眾人的視野中就只剩下了藍色天空中小小的亮點。
火箭的遙控和路徑校準工作分別由蘇聯和我國的控制中心操作,科羅廖夫站在總指揮室裏面,面對著各處觀察點傳回的數據奮筆疾書。
發射後這短短的幾分鐘時間裏,所有人都為“友誼號”火箭的狀態捏了壹把汗。雖然它的原型機,也就是新中國復現的第壹款洲際彈道導彈在壹周前的試射中取得了圓滿的成功,但這畢竟是新生產出來的東西,不是遼寧省庫存的可靠裝備。
壹分多鐘後,火箭已經上升到離地面六七十公裏的高度上,壹級發動機耗盡燃料熄火,並順利從火箭主體上分離,二級發動機開始繼續工作。直至目前為止,友誼號火箭的運作十分良好,中蘇雙方的監測部門都沒有發現什麽問題,重要的壹手數據正源源不斷地傳回來。
最終,在經過幾分鐘的飛行之後,火箭的二級發動機已經將衛星送到了預定軌道附近,其飛行速度也符合預期,現在只剩最後的分離步驟了。位於北京、莫斯科、巴黎倫敦華盛頓等地的各國領導人們紛紛打開自己辦公室中的收音機,並調節到特定的頻道,如果蘇聯的第壹顆人造衛星順利運作,他們將從這壹頻道裏聽到壹曲國際歌。
莫斯科時間下午3時13分,“紅星壹號”人造衛星成功從友誼號火箭的最後壹級運載平臺上分離,根據速度數據的測量可以確認這枚衛星已經在預定軌道上正常公轉。身處發射指揮中心的蘇聯工作人員、科學家和政府人員全都鼓掌歡呼起來,現在基本能確定蘇聯的第壹枚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了。
“我們成功了!”壹名研究員跑到科羅廖夫身邊高興地叫道。
“確實,不過也不用這麽興奮。”科羅廖夫臉上有笑容,不過情緒表現很克制,“這畢竟是壹次合作,不完全是我們自己的成功。”
“當然,我們明白的。”
很快,指揮中心的工作人員打開了被安裝在這裏的收音機,過了幾分鐘之後,在場的所有人都聽到了從喇叭中傳出的俄語版國際歌的曲調。雖然說音質不是很好、有時候還會斷斷續續,但這確實是從太空中傳回來的信號,這足以讓所有人歡呼雀躍了。
有關這件事情的報道和新中國的兩彈合壹核實驗壹樣,在第二天早上成為了世界各國報紙的頭版頭條,當然了,我國國內到沒有那麽隆重地報道這個新聞。蘇聯全國的群眾都對這壹成就感到高興,他們對蘇聯達成的成就感到自豪,雖然報道中的壹些描述其實不那麽的嚴謹。
至於西方國家的媒體,他們在各國政府的授意下用壹些獨特的標題進行了報道,例如“共產黨國家邁出太空軍事化的第壹步”、“未來的天空是否會布滿極權主義的眼睛”、“邪惡帝國送上太空的第壹個東西是壹枚炸彈”等等。這雖然在底層民眾中起到了壹定的效果,但是歐洲的精英們還是看出了這兩個事件代表的重大意義,美國與歐洲各國政府的無能狂怒並不能掩蓋他們事實上落後無能的本質。
壹時間,世界各國的人們都開始討論起有關太空的事情,美國政府陷入了很尷尬的處境,他們就算想要對中蘇兩國的舉動作出回應,也沒有那個能力。美國的洲際彈道導彈研發工作目前最多算是進展到中期階段,距離拿出成果至少還要幾年的時間,而在幾年之後,中蘇兩國說不定已經開始挑戰更加困難的航天任務了。
不僅僅是人造地球衛星,在不遠的將來,本時空人類的第壹名宇航員、第壹座空間站、第壹個登月機器都很可能出自社會主義陣營。在這樣的光輝照耀之下,執著於剝削殖民地,與社會主義陣營進行軍事對抗的歐美各國會顯得愈發的陰暗邪惡。
但是在蘇聯成功將他們的第壹個人造衛星送上太空的這壹天,世界上還是有那麽壹個地方沒有心情去關註這種事關人類遠大未來的事情的。
隨著伊朗選舉的塵埃落定,新上臺的摩薩臺政府正式解除了與美國簽訂的壹系列協議,並宣布將在不久之後驅逐所有歐美的石油公司,轉而將伊朗石油的開發交給中國石油。
絞索已經套到了歐洲人的脖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