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四章:喜臨門
我的姐夫是太子 by 上山打老虎額
2024-1-20 18:34
朱棣接過了章程。
對此,朱棣顯露出了旁人所沒有的慎重。
他端坐著,細細看過,時而沈眉,良久才道:“只三件事?”
張安世道:“陛下,劉邦入關中,約法三章,在臣看來,許多事,不必冗長!很多時候,只辦好兩三件事,就足以了。”
朱棣頷首:“縣學改為公學,廣納學童入學,教員由當地讀書人中征召,各州縣秀才人等,實行征召準考制,倘無效力公學兩年者,則不予參加鄉試?”
朱棣隨即,看了張安世壹眼。
解縉人等,聽到此處,人都麻了。
這不但將作為保障讀書人的縣學給裁撤,轉而將此轉為供人讀書的開蒙學堂,連這教師的來源,張安世也已經想清楚了,竟是來了壹個鄉試準入資格。
秀才想要繼續科舉,那麽必須先教習兩年,這樣壹來,就意味著,大量且廉價的教師問題就算是解決了。
朱棣又道:“各府縣,需統計治地學童數目,每年進行考試,考試科目,以簡單的識文斷字以及算數為主,各府縣根據其學童多寡,計算其學童通過率,借此功考府縣學官……”
通過率……功考……
站在這裏的人,都是人精,雖然裏頭有壹些新概念的東西,可大抵,其實裏頭的意思,他們是心裏有數的。
於是解縉下意識的道:“宋王殿下,每年進行考試,而以通過率來論定學官功考,是否過於嚴苛?”
張安世卻笑了笑,只輕描淡寫地回了壹句:“立嫡以長。”
此言壹出,君臣便都啞口無言了。
跟聰明人說話,其實是不必浪費口舌的。
所謂的立嫡以長,其反義詞就是立賢,這幾乎是困擾了古人們數千年的問題!可最終,立嫡以長能夠最終確認,並且得到絕大多數人的擁護,自然是因為,立賢雖在表面上,似乎更加美好,可在實踐過程中,大家才發現,立賢簡直就是災難。
因為所謂的賢,是根本沒有標準的,壹個沒有標準的東西,就必然有可操作空間,最終,這所謂的立賢,反而成了廟堂之上,人們實現野心的工具,以至鬧的天下大亂。
而立嫡以長,雖非最好的選擇,卻確保了政權可以平穩的延續,而平穩,對於壹個王朝而言,才是最難得可貴之物。
張安世以立嫡以長來回應,其實就是告訴解縉,其他的辦法,可能都很動人,甚至理論上,更為美好,可若是沒有壹個統壹的標準來衡量,那麽最終,也不過淪為廢紙,變成壹紙空文而已。
所以通過率的統計,本質上,就是建立壹種標準,各府各縣怎麽去實施也好,怎樣絞盡腦汁也罷,朝廷唯壹做的,就是用壹種統壹的標尺,去衡量他們的成效。
而這種成效,就是考試,根據各府縣通過識文斷字以及算數的學童通過率,來衡量壹個學官的好壞。
至於這學官們為了增加通過率,怎麽樣想盡辦法招募更好的教師,又采用什麽樣的教學,如何鼓勵學童們讀書,甚至制定自己的獎勵方法,以上種種,其實就與朝廷沒有關系了。
這就意味著,在統壹的標準之下,必然會有人各顯神通,為了確保更多人進學,更多人可以通過考試,那麽地方的治理方面,必定會有大量的資源向教育這壹塊傾斜。
張安世其實並不指望,天下人都可以進行為期五年甚至九年甚至是十幾年的教育。說實話,這過於好高騖遠,張安世的目標,是爭取進行壹定程度的掃盲,尋常的孩童,能進行兩三年的教育,能夠記下常用字,看的懂報紙,並且能夠熟練的掌握簡單的計算技巧,其實就已是燒高香了。
至於這些人學成之後,是務農也好,是務工也罷,甚至是因為成績優良,得到官府的補助,進而進入各大學堂深造,張安世反而並不關心,因為他只相信,大規模的掃盲,必定能使量變引發質變。
哪怕這其中,壹百人只有壹人成才,對於天下的益處,也是不可估量的。
何況大規模的掃盲,就意味著,這些能夠掌握算數和讀書識字的人壹旦進入人力市場,對於天下所帶來的推動力,將會何其巨大了。
天朝上國,人口眾多,可人口並非是催生社會發展的動力,人才才是,不進行大規模的教育,許多人大字不識,渾渾噩噩,只能從事最簡單的勞作,而壹旦因為天災而使這樣低下的勞動效率模式打破,則巨量的人口,非但成為福祉,反而成為了禍亂的根源。
可朱棣卻是若有所思,他顯然已經意識到,這已算是成本最低,卻能給天下子民進行教育的方法了。
可問題就在於,大量啟用秀才……
朱棣並沒有立即應許張安世,而是擰眉深思,而後凝視著張安世道:“用秀才教導天下的學童,倘若這些秀才,心懷怨憤,豈不壞人心術?”
作為壹個帝皇,朱棣想的更多的是長遠以及大局上的問題。
張安世自也是明白朱棣這裏面的憂慮,卻笑了笑道:“陛下,臣倒以為不然,固然會有人口出怨言,不過臣卻以為,人的言行舉止,斷然不會只受授業恩師的影響,反而更多的,是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及自身的處境,其成長的所見所聞!這些學童,大多困苦,父母辛勞,怎會因為秀才們幾句牢騷,而滋生他念?”
頓了頓,他接著道:“再者說了,他們能夠讀書寫字之後,自會閱讀報紙,退壹萬步,臣以為,陛下該召各大學堂的博士,制定出壹個蒙學大綱來,從而規範天下州縣公學的教學,以上種種,都可做到防微杜漸。”
張安世這話可謂說到了點子上了,朱棣聽罷,臉色緩和起來,而後又道:“這第二條,卻是要將新政推及至天下各府縣……只是要推行天下,必然需要大量的文吏,這當如何妥善處置?”
張安世顯然早有準備,立即就道:“以往朝廷只委任寥寥幾個父母官,便希望能夠治理壹縣之地,而如今在直隸等地,其實已經開始推行了新政,居然要推行天下,臣倒以為,從直隸那邊,抽調壹部分的骨幹。除此之外,武吏那邊,模範營今歲,也有七千六百余人退役,亦可作為補充……模範營中的校尉,都能識文斷字,也已通曉算術,自然可以勝任……”
張安世想了想,突的又道:“除此之外,再另行招募壹些,應該足夠了。”
朱棣聽罷,點點頭,隨即似又想到了什麽,接著道:“這些需多少錢糧?”
“不好說。”張安世看了看朱棣的臉色,才道:“陛下,臣倒以為,賬不可這樣算,支出歸支出,可貫徹了新政之後的收益,卻是不可估量的。請戶部那邊,大抵折算出壹個數目即是,臣對此,倒是樂觀。”
朱棣表示認可,低頭又掃了壹眼章程,道:“這第三條,準疍民登岸,分發土地,容許他們下海捕撈,這……倒是容易……”
張安世笑道:“天下疍民,何其多也,此番立功者,雖只是疍民的壹支,可天下最苦者,莫過於疍民。朝廷體恤疍民,率先改善他們的境遇,其實就是立木為信,畢竟天下的新政要推行開展,總需要時日,若是天下百姓見疍民的境遇都可大大改善,那就等於吃了壹顆定心丸。”
想了想,他又道:“除此之外,臣以為,天下的土地,畢竟有限,以無限之人力,若是任其不得離開鄉土,久而久之,那麽靠這些貧瘠土地,如何能養活天下萬萬的百姓,這太祖高皇帝時所立的壹些限民令……是否……”
“咳咳……”朱棣咳嗽,提醒張安世噤聲,眼睛則是掃了掃解縉。
解縉立即會意,忙道:“陛下……太祖高皇帝的時候,確實有過不得百姓擅離鄉土的律令,不過……臣若記得不錯,此詔於洪武七年頒布實行,可在洪武十五年時,荊楚大災,太祖高皇帝又另有旨意,準當地百姓遠行避災。由此可見,太祖高皇帝的律令之中,靈活多變,太祖皇帝是何等的雄主,開我大明基業,功蓋萬世,因而,臣以為,陛下也應效仿太祖高皇帝……”
朱棣滿意地點點頭道:“嗯,朕壹直感念太祖高皇帝,今日解卿提及,這天底下,有誰可比解卿博學呢?那麽解卿就來講壹講,朕要效仿太祖高皇帝何事?”
解縉正色道:“太祖高皇帝施政,靈活多變,就說這不得擅離鄉土,卻也有事急從權之說,有此可見,太祖的祖制,其重在靈活,而不拘泥於壹紙詔令,而是以蒼生百姓為念,隨時進行改善,絕不因歷朝歷代的昏君們壹樣,只為了所謂‘言出法隨’,冥頑不靈,而不顧百姓的生計,陛下繼太祖高皇帝之誌,也自當效仿太祖高皇帝之言行,不拘壹格,方才上不失敬天法祖,下為蒼生立命。”
朱棣聽罷,連連點頭,欣賞地看著解縉道:“解卿之言,令朕醐醍灌頂,對對對,朕取的就是祖宗之法中的精髓,唯有靈活多變,才可應對當今天下的紛亂時局,解卿博古通今,通曉大義,那麽,此番……頒布天下新政的詔書,就由解卿起草潤色。”
解縉道:“臣遵旨。”
朱棣這才長長地吐出了壹口氣,似乎因為解決了壹件事情,臉色也好了許多。
此時,他看著解縉,道:“解卿的子弟,還在爪哇?”
“是。”
朱棣道:“回吉水老家去吧,他們在外漂泊日久,也該回家了。”
這話有點突然,也似乎在情理之中。
解縉想了想道:“陛下,臣……也效仿太祖高皇帝,取其靈活多變之精髓,如今天下格局已經更新,臣怎好逆勢呢?臣倒以為,爪哇沒有什麽不好,臣的子弟,留在爪哇,既可輔佐趙王,又可為大明藩屏,有何不可?”
他這壹番話,令朱棣也肅然起敬。
朱棣壹直以為解縉是希望家族回到自家老家去的,沒想到……
胡廣更是被解縉的這壹番話,說的熱血沸騰,壹時間竟也有將自己的子弟們打包送出海的沖動。
只有張安世面無表情,他比別人知道的更清楚壹點,曉得解縉把他的吉水同鄉們坑慘了,這時候若是又蹦跶回吉水老家去,只怕祖墳都要讓人挖幹凈,就怕解家人不抗揍呀!
可顯然不明其中緣由的朱棣,此時壹臉感慨地道:“解卿是忠臣啊。”
壹番感慨之後,最終,目光落在了隨張安世入宮的夏瑄身上。
他見夏瑄年輕,此時心情也還算不錯,壹時間也有著幾分好奇,當即便道:“此何人?”
張安世道:“乃是此番入京奏報的驛卒,此番在福建布政使司,他的功勞也是不小。”
朱棣見眼前這驛卒,頗有幾分不凡,便生了興趣,詢問平叛的細節。
夏瑄倒也膽大,當即便繪聲繪色地說了起來。
聽到大宋皇帝這裏,朱棣既然開懷地哈哈大笑著道:“大宋皇帝……哈哈……這些賊子,也敢沐猴而冠。”
倒是張安世聽到宋皇帝的字眼時,身子也繃住了,心裏頗有幾分緊張。
朱棣似有所感地看向張安世,道:“張卿,朕冊封妳為宋王,這裏倒是有了大宋皇帝,他們竟還和妳是連襟呢。”
張安世只感覺很心堵,咬牙切齒地道:“這些賊子,必是因為痛恨臣,才故意如此!此等賊子,實是居心叵測,狡詐至極,臣恨不得生啖其肉。”
朱棣捋須,居然道:“那好,朕滿足妳,等這些逆賊押解進京,朕便賜他們給張卿,張卿生啖他們的肉解恨。”
“啊……這……”張安世有點懵,臉色僵了僵道:“算了,算了,臣開玩笑的。”
朱棣微笑著用手點了點他道:“妳啊妳……”
“這個……這個……”
倒是此時,夏瑄道:“陛下,卑下倒以為,宋王殿下……實是赤膽忠心……”
朱棣來了興趣,詢問夏瑄道:“這是為何?”
夏瑄壹本正經地道:“太祖高皇帝,講的就是靈活多變,陛下乃是大孝子,自也靈活多變,宋王殿下是忠臣,亦是無時無刻不對陛下亦步亦趨,連這些都效仿了去,這難道不是赤膽忠心?”
壹時之間,天被聊死了。
殿中出奇的安靜,沒人說話。
夏瑄面上則依舊還是有板有眼的樣子,讓人壹時分辨不出,這家夥到底是真傻,還是出言譏諷。
朱棣沈默了片刻,方才道:“妳叫什麽名字?”
夏瑄道:“卑下夏瑄。”
夏瑄二字壹出,卻引起了解縉等人的矚目。
當初夏原吉在建文朝和永樂初年的時候,解縉、楊榮、胡廣、金幼孜人等,因為是晚輩後進的緣故,沒少受夏原吉的照顧,尤其是胡廣和楊榮,說是有通家之好,也不為過。
這夏瑄,他們其實是見過的,只是那時,夏瑄年紀尚小,再加上此番夏瑄去了福建布政使司,因日曬雨淋,容貌已有了不少的改變,即便只覺得依稀有些面熟,卻也不會想到,站在禦前的此人,就是故人之子。
可現在他自稱夏瑄,如今細細端詳他的五官,驟然之間,好像明白了什麽。
胡廣第壹個沒忍住道:“陛下,此子……乃夏公之子。”
“哪個夏公……”看胡廣這等驚訝的反應,朱棣滿是疑竇。
胡廣立即道:“太子太保……”
這四個簡潔明了的字眼出來,朱棣頓時恍然大悟,隨即下意識的看向夏瑄道:“妳既是夏卿之子,為何去做驛卒?”
夏瑄倒是十分坦然地道:“家父頑固,卑下與之爭吵壹番,負氣離家,又聽聞郵政司裏可有壹番作為,便稀裏糊塗地去了。”
但是顯然,他這回答,卻惹得君臣們發笑起來。
朱棣倒是沒有調笑,而是微笑著道:“妳倒是老實,比妳的父親強。”
夏瑄不卑不亢地道:“卑下不是老實,只是不敢隱瞞而已。”
朱棣頷首,眼中透著欣賞之色,道:“妳與義兵的平叛之功,朕會命吏部與兵部為妳們敘功……”
說罷,朱棣看壹眼風塵仆仆的夏瑄,身上所穿戴的,乃是尋常驛卒的青衣,只是壹路鞍馬勞頓,竟是有些殘破。
當即,朱棣道:“亦失哈。”
壹旁的亦失哈立即道:“奴婢在。”
“先賜他壹件飛魚衣,這樣的功臣,豈可教他這樣寒酸?天下人要取笑的。”
亦失哈笑了笑,卻已是領會了朱棣的意思。
其實這意思,解縉等人也已領會了。
理論上而言,朝廷是沒有官服的,亦或者,壹般得到了授官的官員,都是自己置辦官服。
可有壹種情況,卻是例外和特殊,卻是宮中往往會對近臣亦或者立下功勞的臣子賜衣,可賜衣又有嚴苛的區分,既有欽賜的蟒服,也有欽賜的麒麟衣以及魚服、虎服、豹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