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群狼共舞——克裏米亞戰爭史 by 書吧精品
2018-5-26 06:02
1854年8月,在遙遠的白海,3艘皇家海軍軍艦執行封鎖任務。他們壹共檢查了300艘商船並炮擊了科拉半島。 和平進程 早在1855年12月16日,埃斯特哈茲伯爵帶著奧地利的最後通牒到達聖彼得堡,要求俄國接受停戰。很多歷史學家認為這是促使俄國決定停戰的關鍵,俄國已經無力拒絕奧地利的最後通牒。1856年1月16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接受奧地利的要求。2月25日,巴黎和會召開。英、法、土、撒丁和俄國參加,奧地利因為提出“維也納四點”方案也參加了和會。沙皇希望普魯士出席,以得到它的支持。但英國反對,理由是普魯士沒有參戰。3月16日討論黑海問題時,普魯士才以1841年《海峽公約》簽字國的身份參加。和會上俄國全賴拿破侖三世的支持,後者也不希望俄國遭到過分削弱而英國在近東壹家獨大,拿破侖三世另壹個用心是讓俄國更加記恨奧地利而在將來親近法國。奧地利企圖霸占已經占領的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但遭到法俄的強烈反對。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3月30日《巴黎和約》簽字,列強共同保證土耳其的“獨立與完整”;土耳其保證不分種族與信仰改善境內人民的狀況;俄國收復克裏米亞半島被占領土,把多瑙河口和比薩拉比亞南部割讓給摩爾達維亞,高加索的卡爾斯歸還給土耳其,並放棄對土耳其境內的東正教的保護權;塞爾維亞、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的宗主權仍歸土耳其,由列強共同保證;黑海中立化,禁止各國軍艦通過兩海峽,禁止俄國在黑海沿岸建立或保有兵工廠;多瑙河航行自由。和會對國際法的壹大貢獻是通過了《海上國際法原則宣言》,附於《巴黎和約》。這個宣言直到今天依然是國際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後記 克裏米亞戰爭是近代科技戰爭的開端,是兵力兵器、軍事學術發展史上壹個重要的階段,它對火炮槍械和水雷武器的進壹步發展起了推動作用。許多新的戰爭手段登上歷史舞臺,技術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而在此之前,人力被認為是決定因素。新式線膛步槍、蒸汽動力戰艦、鐵路、無線電通訊等科技發明在戰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英法首腦和軍事部門利用無線電從千裏之外指揮戰爭,這是歷史上的第壹次。無線電也使得大眾傳媒可以實時傳遞戰況,戰爭距離大眾不再遙遠,民意對戰爭進程產生深遠的影響。軍事後勤體系發展為壹個獨立部門,工程保障、戰地醫療、後勤運輸能力得到極大提高。法軍統壹對表校正時間進攻馬拉科夫要塞是指揮藝術的重大發明。各軍事強國在這次戰爭後都加速淘汰舊裝備,摒棄滑膛式武器及木制帆力戰艦,進行新技術軍備競賽,企圖以不對稱的技術優勢擊敗對手。而在這之前,除了海軍,沒有國家特別在意陸地上的技術優勢。各國對戰爭理解角度不同,結論也不同。英國認為蒸汽動力戰艦具有巨大優勢,為扞衛海上霸權,英國壹直走在海軍軍備革新的前沿。法國認為新式步槍最具戰鬥效能,因此大力研究新式步槍。到了1870年普法戰爭,法軍相對於普軍仍然裝備有更好的後裝填步槍,因此法軍在普法戰爭中的傷亡低於普軍。普魯士看重的是鐵路在戰爭中的巨大作用,普魯士發展鐵路的同時就規劃了高效率的戰時使用方案。奧地利註意到大炮在戰爭中作用降低,因此加強了火炮的改進。1866年的普奧戰爭中,奧地利擁有更好的火炮。普魯士在普奧戰爭中註意到這壹點,到了1870年,普魯士用優良的大炮逼迫拿破侖三世投降。俄國的技術力量比較薄弱,軍隊基數龐大,因此在新軍備競賽中是最落後的,但俄國在陸戰兵器的發展上也取得不小的進步,總體看和其他列強差距不大。相比於軍事技術的進步,軍事戰術卻停滯不前,甚至低於拿破侖戰爭時的水平。在克裏米亞戰爭中,沒有軍事家能夠適應這種技術進步,有些人甚至表現拙劣。這也是軍事史上壹直存在的問題,戰術總是落後於技術,兩次大戰的慘痛悲劇都和這個問題有關聯,特別是壹次大戰。可不可以這麽看,從哲學上講,客觀實在決定主觀意識,而技術是客觀的,戰術屬於主觀的東西。因此戰術落後於技術是必然的。
克裏米亞戰爭的結束標誌著自1815年以來的維也納體系的終結。俄國丟失了神聖同盟,失去了存在40年之久的大陸優勢地位,在巴爾幹和黑海取得的巨大利益化為烏有,損失是巨大的。但俄國在巴爾幹的挫折是暫時的,英法不可能長期在這裏做十字軍,奧地利的背叛也使得俄國可以甩開神聖同盟的道義包袱。這場戰爭的失敗其實是俄國外交的失敗,政治上的失敗。奧地利在1854年兩公國立場上的背叛就宣布了俄國的失敗,因為即使克裏米亞戰場打贏,俄國也無力吞並多瑙河兩公國,更何況克裏米亞的戰爭是英法強加給俄國的。很多歷史學家把俄國在戰爭中的表現批評的壹無是處,實際則不盡然。俄軍70萬,但俄國幅員遼闊,在波羅的海、多瑙河、黑海和高加索四個戰場作戰,因此實際能用於克裏米亞的兵力並不多。俄軍後勤的壓力比英法更大,俄國南方沒有鐵路,而英法卻擁有卓越的海運能力。俄軍沒有克裏米亞軍用地圖被認為是腐朽,但俄軍從來沒有想過在克裏米亞面臨入侵,因為俄軍百年來對土耳其都是保持攻勢的,更何況克裏米亞距離俄國中心如此遙遠有如英法在非洲的殖民地,因此沒有軍用地圖是可以理解的。它的對手英法同樣也沒有克裏米亞軍用地圖。俄國人自己被失敗的恥辱所震驚,使其君主***制度在國內外威信掃地,加速了1859-1861年革命形勢的到來,促進了農奴制的衰敗,並使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1861年廢除農奴制。應該說俄國人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也懂得知恥後勇。它在戰後收斂了許多,對歐洲事務采取了觀望態度,1866年普奧戰爭和1870年普法戰爭中都保持了中立,並和俾斯麥新德國示好,這壹時期的俄國外交在哥爾查科夫的領導下是僅次於俾斯麥的水平的。另外俄國將擴張重點放在中亞和遠東,以逼開列強的糾纏,這是清帝國的不幸。巴黎和會上奧地利企圖獨自霸占多瑙河兩公國的企圖沒有實現等於奧地利背叛俄國沒有得到任何實質回報。在接下來的十年,奧地利受到的打擊不斷,先是在對撒丁的戰爭中失去奧屬意大利,然後在1866年普奧戰爭後被普魯士驅逐出德意誌,最後與匈牙利聯合成立奧匈二元君主國,才勉強保住列強的席位。哈普斯堡家族的悲劇在於歐洲的民族主義大潮容不下這個誌在四海的多民族帝國,沒有克裏米亞的短視,這個國家也不可能存於今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