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打米
回到山溝去種田 by 二子從周
2019-1-17 21:30
李君閣過去壹看,是壹副山水仕女圖,畫中是江邊壹處小亭,亭中石桌上擺著壹瓶插花,壹個宮裝女子手持壹枝鮮花,正站在亭邊,跟江邊撐著壹艘小船過來的小女娃說話,表情似乎有些嗔怪。
小船是壹艘烏篷船,船前站著壹個可愛的小女娃,神情活潑,面露狡黠,似乎在提自己辯解什麽。
遠處背景是淺色的山水,山水間有壹線色彩濃淡不壹的花樹。
宮裝女子便是阿音,小女娃就是王美嫻。
畫上題著壹闋詞:“蠶聲輕起梧桐,小亭東,數聲鶗鴂雨住放天空。纖雲散,新月淡,晚歸蓬,卻賴壹灣深紅映淺紅。”
李君閣笑道:“喲!有長進,用蠶食桑葉的聲音比喻小雨打梧桐,清新可愛,相當不錯,有壹點點易安居士的味道了。”
說完指著最後壹句:“這句化用前人名句‘肯愛深紅愛淺紅’,也很自然,符合畫境,算得上題畫詞中的精品了。”
秋丫頭給誇得臉都紅了:“還要多謝二皮哥妳的指點,還有四爺爺,這段時間聽他講課,感覺長進也不小。”
丁老哈哈大笑:“看來李家溝還得常來啊,這個假期太值得了,別說秋丫頭,就連我們四個也覺得受益匪淺,不對,五個,還有許思那小子!”
李君閣壹轉頭:“喲,許老大跑哪裏去了?還有我導師跟大師兄呢?”
丁老說道:“許思那小子今天遇到壹個女娃,叫小芷的,兩人不知怎麽就聊到果山師傅,許思說明天就要走了,想再跟果山師傅聊聊。這不帶著妳導師跟大師兄,跟那女娃子壹起去法王寺了。”
秋丫頭將另壹幅畫取出來,對李君閣說道:“二皮哥,這幅也請妳指點指點。”
李君閣壹看,正是在山上跟秋丫頭聊寫詩時用到的那幅寫真,現在已經被秋丫頭謄改成畫作,題詩的內容也有了小小的變化,改成了“竹雨勻窗綠,苔錢銹石青。蘭芳舒永晝,蕉葉展空庭。”
李君閣笑了,指著第壹句道:“分字,怎麽改成了勻字?”
秋丫頭忐忑地說道:“分字和勻字其實差不多,不過我覺得分是壹個比較幹脆了當的動作,勻是壹點壹點地分過去,更符合‘緩慢的變化’這壹主題。”
李君閣又指著第二句:“級字,為什麽又改成了石字呢?”
秋丫頭說道:“二皮哥,我覺得級字有些造作,還是用石字更顯得自然。”
李君閣嘴角露出微笑,指著第三句:“這個舒字呢?我們壹開始是舒字,後來改成了消字,妳為什麽又重新改了回來?”
秋丫頭歪著腦袋說道:“妳告訴我,舒字改消字,除了寫出蘭香在空氣中的彌散狀態,還可以將單純的視覺嗅覺這些直接的觀感提升到了心靈的體會,是吧?”
李君閣說道:“對呀,可妳為什麽又改回去了呢?肯定有理由的吧?”
秋丫頭說道:“後來我壹想,如果這樣改,其實是把我自己的感受強加到了看畫的人身上,我寧願他們從我的畫境中慢慢地體會這樣的味道,而不是從我們的詩裏直接讀出來,所以我就又改回去了!”
李君閣鼓掌大笑:“妙極!哈哈哈哈,丁老,恭喜妳收了這麽壹個鐘毓靈秀的弟子啊!”
丁老頭在旁邊樂得眼睛都瞇縫了,捋著胡子不住點頭。
李君閣笑完後,對秋丫頭說道:“我說的煉字方法,看來妳是已經掌握了。先不說煉得好不好,光是每改壹個字,能說出壹番道理來,這個方向就是對的!就照這樣努力,平時心裏頭跳過什麽好句子,就把它記在本子上,有時間就以它為眼,學習擴成壹首詩,這種方法,可以事半功倍。”
“等到手法慢慢熟練後,就要逐步凝練成自己的風格,嗯……”
說完壹指剛剛那首小詞:“這個風格就不錯,這個就是由妳的人生閱歷,生活經驗,日常感受積累出來的作品。”
“‘言為心聲’,這屬於自己的東西啊,那是信手拈來如拾草芥;強行模仿別人的話,那就勞心費力如移泰山。丫頭,妳已經登堂入室了,繼續加油吧!”
丁老頭拿著四個紮在壹起的錦囊,笑道:“皮娃,說過我們每人要送妳壹幅畫的,結果上次妳跑得比風還快!”
吳梅仙笑道:“放心,這次不會讓妳作詩了!”
李君閣趕緊伸手接過:“實在是感激,謝謝,謝謝!”
從木樓裏出來,白嬸說道:“皮娃,妳們中國的畫,有點像我們外國的水彩。”
李君閣笑道:“呃,咋壹看差不多,其實不壹樣,從用紙,用筆,顏料,設計,思想,構圖,美感,透視,技法,理念,後期處理,完全是兩套不同的方法。”
“僅僅從線條運筆來說,中國人喜歡以書法入畫,對粗細,疾徐,頓挫,轉折,方圓,起頓,飛白,枯濕……都有壹定之規;不但要具備書法的審美,還要符合畫中意境;好的中國畫跟書法壹樣,既可以作為壹個整體來欣賞,又可以壹花壹字,甚至壹筆壹筆單獨細細品味,這種意趣,是西方水彩畫體會不到的。”
就這樣說著聊著,李君閣將五人組送到了祠堂,然後對他們說道:“今天大家都累壞了,明天開始曬谷子,同樣要早點來喲!”
第二天,李君閣先去木樓,將嘉州畫派四老,秋丫頭,許思,小芷送走,壹起出發的,還有李家溝第三個大學生趙華強。
臨出發前,趙華強對李君閣說道:“二皮哥,我根據育爺爺蛙場那套系統也搞了壹套,不過是簡化版,目前只有溫控,濕度提醒,食料提醒,飲水提醒,和冠海哥壹起,連接上了食料槽,水管,已經安裝到鼠場裏了,何苗哥會用。”
說罷又赧然道:“這是第壹個能用的版本。非常簡單,離人家農大的系統還差很遠。”
李君閣拍著他的肩膀道:“這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妳才上手兩個月而已,有時間我壹定去看看!興趣是最好的啟蒙,實踐最好的導師,接下來還有好多地方能用上妳這套系統,比如蘭場,比如魚塘,接下來還有壹個大養豬場,到時候妳還可以研究研究荷蘭人的設備程序,有的是施展空間啊!”
送走眾人回到家中,五人組已經吃過早飯,準備幹活了。
交給芋頭粽粑壹人壹根扁擔兩個籮筐,三人將堂屋中的稻谷挑出來,倒在敞壩上。
奶奶指揮白嬸和倆妹崽,拿著耙子將稻子刮平晾曬。
中間要挑去雜夾其中較大的稻草。
稻谷經過三天曬制之後,含水量開始變得合適,正好這天有風,那就可以開始揚場了。
揚場前要先過初篩,將壹些風吹不走的大草桿塵泥篩壹遍,只剩下能被風吹走的那些和谷粒。
揚場的時候必須站在下風口,也就是人對著風來的方向,這樣往側前方揚出去的谷粒會被風吹回身邊,而雜草塵灰會被風帶到人的後方。
事情好做人吃虧。
芋頭粽粑李君閣三人臉上蒙著圍巾,戴著草帽,壹天下來,還是變成了三個土人,汗水在臉上劃出壹根根道道,眼睫毛上都全是土灰。
白嬸跟倆妹崽也辛苦,篩篩子篩得兩手都起了泡。
不過將幹凈的谷粒收集到壹起的時候,大家心裏還是很開心的,因為明天就可以開始打米了。
不提李君閣幾人這邊蝸牛壹般的進度,千畝梯田這幾天幹得熱火朝天。
那邊全是農機,梯田從山腳開始往上,幾天下來已經收了三分之二。
然後第壹批收下來的稻谷,經過晾曬之後都已經打成米裝袋了,五溪壹號最近的任務,除了從夾川拉材料過來,就是往外運米運荔枝。
阿音跟梁慧麗王吉星都搞成熱線了,壹天起碼五六個電話在聯系。
不過李君閣已經魔怔了,不過了今天把米弄出來,心裏難受。
壹大早,李君閣便將礌子磨盤安好,奶奶指揮著他從豬圈棚上頭翻出來壹個大推子,將家裏老石磨的推子換掉。
然後架起壹個架子,掛上壹個大簸箕,這是最後搖米用的。
等到五人組過來,李君閣挑出來壹擔谷子,說道:“今天把這壹百斤谷子打出來,就算是功德圓滿!”
粽粑不服氣:“才十分之壹,要不我們多打點?”
李君閣笑道:“壹次打壹百斤已經夠多了,稻子壹旦脫了殼就失去了活性,保存起來反而不如谷子方便。等妳們離開李家溝的時候,再將這些谷子打成米。這樣妳們就可以帶回美國去。現在嘛,先弄點新米嘗嘗鮮就可以了。”
Alice捧著紫紅稻谷,放在鼻尖上聞:“嗯,有稻谷的香氣,還有陽光的味道,趕快動手吧,我都等不及了。”
還是奶奶總指揮,Alice將稻谷送進風簸,粽粑賣力地搖動鐵把讓風葉轉動起來,吹掉揚場後殘留癟殼。
然後白嬸將谷子送進礌子的洞眼,李君閣開始推礌子。
稻谷被礌子的竹齒碾壓後,米粒便與谷殼分離,奶奶壹邊指揮眾人幹活,壹邊拿掃帚將谷殼和稻米的混合物沿著礌子邊上的溝槽掃進籮筐裏。
然後Alice又將他們送進風簸,通過風力將谷殼和糙米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