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关闭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八章 困境

南明那些事兒 by 洪兵

2018-9-27 20:44

  生不逢時
  遇到朱以海、朱亨嘉這兩個“楞頭青”,朱聿鍵難免有“生不逢時”之感。所幸廣西的那個二楞子掛了,浙江的那個雖然繼續楞,但除了讓鄭芝龍發點牢騷以外,對福州政權沒有構成什麽實質上的威脅。
  朱聿鍵真正的麻煩,還是在福州政權內部。
  蹲大獄的經歷,對朱聿鍵而言實在是壹把雙刃劍。壹方面造就了朱聿鍵堅忍不拔、勵精圖治的性格,也塑造了他安貧若素、艱苦奮鬥的品德。清代史學家徐鼒在《小腆紀年附考》中,對朱聿鍵有壹句比較中肯的評價:“王少遭患難,慨然以復仇雪恥為務,布衣蔬食,不禦酒食”。
  但另壹方面,常年蹲大獄也讓朱聿鍵當政面臨著壹個先天的缺陷——與文臣武將相當生疏。壹朝天子壹朝臣,古往今來都是金科玉律。作為南明政權的最高當政者,剛出大獄的朱聿鍵對官場兩眼壹抹黑,這個局面就相當被動了。
  當然,不是朱聿鍵不懂得招攬人才,而是常年與世隔絕,拉幫結派這種活,實在是心有余而身不給力。別說混臉熟了,就連拉幾個“獄友關系”都是癡心妄想。朱聿鍵第壹次坐牢,跟他爹做“獄友”,結果自己倒是重獲自由,爹死牢裏了。第二次坐牢更慘,壹個人住單間,連“獄友”都沒有(壹般人也進不了鳳陽高墻)。
  沒有下級,就得現招,所以朱聿鍵廣納人才。只要是個人,願意跟著我抗清,照單全收,包吃包住還發工錢。(只有馬士英名聲太臭,沒要成。)
  朱聿鍵任命內閣大學士,壹下就整出三十多人(壹說二十多人)的內閣,看上去挺人才濟濟的,但由於沒有至關重要的“票擬權”(也就是決策權),絕大多數純屬擺設。
  不是群臣不想抓權,而是大權早就被朱聿鍵壹人給抓了。(凡有批答,皆上親為之。)當然,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誰放心把大權交給壹個臨時拼湊起來的班子?更何況朱聿鍵常年蹲大獄,跟很多人還是第壹次打交道,不放心是很正常的。
  於是,隆武朝廷的內閣大學士成了壹群“參議員”,光發言,不決策。其實這也不是什麽壞事,至少效率比較高。如果什麽事情都要交給壹個二三十人的內閣討論,看法比較壹致的還好辦,遇到分歧大壹點的,從早吵到晚都吵不出什麽結果,大家回家睡壹覺,養好精神第二天繼續吵。壹兩次還行,長此以往的話,朱聿鍵要麽抑郁,要麽抓狂。
  說完“中央”,再來看地方。
  隆武政權的建立,得到江南大部分地區的廣泛響應。不過,響應不等於支持,口頭上的支持更不等於行動上的支持。盡管江南大部分“非敵占區”紛紛響應,聲稱接受隆武政權領導,但能夠保證“政令軍令暢通”的,其實沒多少地盤。
  雲南、貴州此時天高皇帝遠,還要再等幾年才能登上南明的舞臺,現在只說其他的幾個。
  朱聿鍵所在的福建是鄭芝龍、鄭鴻逵的勢力範圍,兩廣是丁魁楚的地盤,湖南又有壹個何騰蛟。這幾只“地頭蛇”,才真正讓朱聿鍵感到束手無策、生不逢時。
  壹扒拉下來,留給朱聿鍵發號施令的,只有小半個江西(贛州、南安兩府),至少江西總督萬元吉比較聽指揮,另外,兩廣的丁魁楚也算稍微好壹點。
  丁魁楚,河南永城(今河南商丘,與歸德府縣同城)人,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歷任戶部右侍郎、河北巡撫。崇禎九年(1636年),阿濟格率清軍突襲延慶、昌平等地,侵掠北京,時任河北巡撫的丁魁楚以失職罪,被崇禎皇帝罷官流放。兩年後,丁魁楚交納餉銀獲釋,回到老家永城。
  丁魁楚賦閑期間,永城發生了劉超叛亂事件,丁魁楚抓住機會,協助前來鎮壓的鳳陽總督馬士英,壹舉平定叛亂。丁魁楚得到朝廷重新啟用,擔任河南湖廣總督加兵部尚書銜。
  北京失陷後,丁魁楚憑借與馬士英的關系,投靠了弘光政權。丁魁楚以前管著河南、湖廣(今湖北、湖南兩省),但由於河南被清軍占了,湖廣又幹不過左良玉,只能“委屈”壹下,擔任兩廣總督。
  隆武政權壹建立,丁魁楚攜兩廣官員率先響應,深得朱聿鍵的歡心。就這樣紅口白牙表個態,丁魁楚不僅繼續留任兩廣總督,還從福州討了壹大筆賞賜,賺得盆滿缽滿。
  幾十年的宦海生涯,丁魁楚早錘煉成了十足的投機分子、老油條。此人討封賞的時候比誰都精,接任務的時候就裝傻充楞。朱聿鍵剛開始挺高興,認為丁魁楚是“深明大義”,後來就發現這人相當不地道,只拿錢不聽命,但也拿他沒辦法。
  溶賊、限賊
  丁魁楚不過是做慣了“土皇帝”,雖不聽指揮,倒也不怎麽頂牛,但湖南的“土皇帝”何騰蛟可就沒這麽單純了。
  何騰蛟(1592~1649),字雲從,貴州黎平人,天啟元年(1621年)貴州鄉試舉人,歷任南陽知縣、兵部員外郎等職。崇禎十六年(1643年)冬,何騰蛟升任右僉都禦史、湖廣巡撫(代理),協助左良玉鎮守武昌。
  弘光時期,左良玉起兵叛亂,何騰蛟被威逼同行。但是,何騰蛟堅決反對與朝廷為敵。大軍尚未抵達九江,何騰蛟便跳江逃走,經寧州(今江西修水)、瀏陽輾轉來到長沙,號集堵胤錫、傅上瑞、章曠等部屬,又招撫了黃朝宣等地方勢力(其實就是“山匪”),逐漸在湖南坐大。
  何騰蛟不願意跟左良玉瞎起哄,而是在湖南優哉遊哉地做起了“土皇帝”,但不久就遇到了麻煩,這個麻煩來自李自成的大順軍。
  前面說過,李自成率殘部進抵襄陽,嚇跑了左良玉。接下來,李自成並未進入武昌,而是繼續向江西鄱陽湖地區逃竄。五月初,李自成在九宮山壹帶(還有壹種說法是羅公山)神秘失蹤。
  李自成失蹤後,大順軍殘部亂成了壹鍋粥。當時,跟隨李自成向南逃竄的有澤侯田見秀、綿侯袁宗第、磁侯劉芳亮、光山伯劉體純、太平伯吳汝義,還有壹般將領郝搖旗(後賜名郝永忠)、王進才、牛萬才等。這些人各帶壹支人馬,互相不買賬。從五月開始,大順軍殘部紛紛逃竄到湖南平江、瀏陽地區。
  在擔任南陽知縣時,何騰蛟就跟“流賊”打過交道。當年的何騰蛟跟陳子龍壹樣,對“流賊”采取剿撫並用的方針,甚至單槍匹馬前往招降,協助河南巡撫陳必謙平定了暴亂。何騰蛟的能力得到朝廷的賞識,將他從地方上調中央,擔任兵部員外郎。
  有這個經驗,何騰蛟對付大順軍殘部應該是得心應手的。但時過境遷,何騰蛟已不是小小的知縣,二是獨霸壹方的“諸侯”。視湖南為己有的何騰蛟,絕不容許任何勢力有所染指。
  遠在長沙的何騰蛟誤以為這些人不過是壹般的“土賊”,動動指頭就能捏死。另外,何騰蛟也沒有掌握壹個至關重要的信息:這些所謂的“土賊”,不遠千裏來到湖南,不是來找何騰蛟打架的。
  不打架,難道只是路過?也不是,他們是真心誠意來“投奔”的。李自成失蹤了,大順軍殘部群龍無首、各自為政,但在田見秀的倡議下,各部將領壹致做出了壹個正確的決策:聯合南明軍隊抗清!
  六月初,大順軍殘部開始向長沙方向運動,希望與何騰蛟取得聯系。
  壹邊想聯合,壹邊不知情,這玩笑就開大了!
  何騰蛟情報不明,認為平江、瀏陽地區不過是小股“土賊”騷擾,當即派長沙知府周二南、副總兵黃朝宣率兩千兵馬前往剿滅。幾萬大順軍為了表示誠意並避免沖突,主動向後撤退。
  大順軍壹撤,周二南以為對方真是不堪壹擊的“土賊”,壹路得寸進尺地窮追猛打。大順軍怒了,在瀏陽渡回手就是壹拳,把何騰蛟的軍隊揍得七葷八素,周二南在混戰中喪命。
  戰報傳來,何騰蛟總算搞明白了,對方不是“土賊”,而是多年來令官軍聞風喪膽的大順軍。何騰蛟驚魂未定,匆忙布置長沙防守事宜,準備與長沙共存亡。
  如果幾萬大順軍想攻占長沙,就憑何騰蛟手下那點人,只能等死。幸運的是,大順軍的首領確實深明大義,雖然受到誤解,但並沒打算耍橫,反而主動派人到長沙接洽合作事宜,何騰蛟總算躲過壹劫。
  七月,何騰蛟與大順軍殘部達成“協議”,田見秀等部悉數歸入何騰蛟麾下,“招安”為南明官軍。
  有幾萬大順軍的加入,湖南的聲勢壹下壯大了許多。特別是多爾袞判斷失誤,阿濟格於六月奉命北撤後,湖廣的態勢瞬間發生逆轉,給何騰蛟向北發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羽翼漸豐的何騰蛟如果能抓住機會,揮師北上直抵武昌,再順江而下威逼南京,江南的形勢將發生不可預知但明顯有利於南明的逆轉。
  不過,南明的歷史猶如壹趟扣人心弦的“過山車”,每壹個歡欣鼓舞的時刻,扼腕嘆息的事情總是接踵而至,大起大落是家常便飯,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能高興得太早。
  “招安”大順軍,以“土皇帝”自居的何騰蛟其實是迫不得已。他不希望湖南出現新的軍事力量,但人家十幾萬大軍擺在自己家門口,總要給口飯吃,否則就輪到自己沒飯吃了。
  合作不過是何騰蛟的緩兵之計,所以歸附到湖南以後,大順軍的日子並不好過。
  何騰蛟視湖南為己物,排斥壹切外來勢力,特別是由於長期的階級對立,何騰蛟、章曠、傅上瑞等人始終對“流賊”出身的大順軍抱有成見。盡管隆武皇帝壹再強調要堅定執行“聯寇抗清”的戰略,但何騰蛟依舊在湖南我行我素,對大順軍采取“溶賊”、“限賊”的方針,百般刁難同盟軍。
  何騰蛟的“溶賊”,主要是對大順軍進行分化瓦解。隨著李自成失蹤,大順軍在很大程度上已成壹盤散沙。經過壹段時間的觀察,何騰蛟很快就發現了可乘之機。
  原來,大順軍在長期征戰中,各部兵力損耗不壹。再加上“樹大招風”,將領級別越高,傷亡往往越大。比如田見秀,雖然高居“壹字侯”(澤侯),但掌握的兵力也就七八千人,綿侯袁宗第更慘,只剩下三千來人,而郝搖旗、王進才等將領,雖然沒有爵位,卻掌握了上萬的人馬,郝搖旗有四萬,王進才有七萬多。這種軍事實力與政治地位的反差,極大地加深了大順軍內部的矛盾。
  何騰蛟利用這個矛盾,大肆籠絡沒有爵位但手握重兵的將領。他不經請示福州,便私自加封郝搖旗為南安伯,並處處顯示出對郝搖旗、王進才等人的偏愛。
  與郝搖旗形成強烈反差的是,田見秀、劉芳亮等人壹直坐著冷板凳。這樣壹來,大順軍內部的矛盾進壹步激化,實際上已經開始分道揚鑣、各奔前程。
  何騰蛟的“限賊”做得更絕,他不給大順軍指定駐防地,也不派發糧餉。大順軍不是神仙,壹天也得吃三頓,官府不給糧食,只能到處“借”(其實就是明搶)。等大順軍壹動手,何騰蛟就定個掠奪之罪,該抓的抓,該罰的罰。
  費盡心機的何騰蛟想通過“溶賊”、“限賊”的“壹條龍服務”,逼迫田見秀、劉芳亮等大順軍將領不堪其辱,憤然離開湖南,愛上哪兒上哪兒。
  話說回來,何騰蛟能夠得逞,主要還是大順軍將領對這些官僚的“反動性”認識不足,準備不充分,導致自己壹聯合就喪失了獨立性,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
  大順軍的“歸附”如此徹底,跟其內部的松散和混亂有很大關系。
  李自成莫名其妙地失蹤,沒有來得及指定繼承人,大順軍缺乏能夠力挽狂瀾的核心人物。在逃竄到湖南的將領中,田見秀算是資歷比較老的,說話也有些分量,但遠遠沒有達到壹呼百應的程度。
  接受“招安”之後,大順軍內部的思想難以統壹,組織也比較渙散,很容易受何騰蛟的擺布。擁有十多萬兵馬的大順軍奉行壹味妥協退讓的“右傾路線”,坐視何騰蛟“反動勢力”對大順軍的分化瓦解和排擠刁難,沒有采取比較強硬的應對措施。
  如果大順軍人心齊壹點,腰桿子壯壹點,以其有壓倒性優勢的軍事實力,逼著何騰蛟搞聯合,也不至於混得這麽淒慘。不過,“自食其果”絕不是壹句空話,“溶賊”、“限賊”造成的惡果,最終還是得讓何騰蛟自己吃掉,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在何騰蛟的百般刁難下,不堪忍受屈辱的田見秀、劉芳亮等人準備另尋出路。真的走到這壹步,田見秀等人才發現事情不妙。對大順軍而言,沒有李自成,自己就成了“喪家之犬”。其實天下說大也不大,要麽投靠南明,要麽投靠清軍,張獻忠那個老冤家就算了,除非嫌命長。
  既然歸附南明不靠譜,那就只有北上降清,死馬當成活馬醫吧!
  八月,田見秀秘密派人前往武昌,聯絡清湖廣總督佟養和。佟養和是阿濟格大軍北撤後正式上任的,此時正苦於兵力不足,難以對付湖南的何騰蛟。
  田見秀等人主動“投誠”,佟養和當然舉雙手歡迎。寒暄壹番之後,立即進入實質性談判。雙方談得相當順利,官職、糧餉、防區都不成問題,但在壹個關鍵的問題上卡了殼:發型!
  大順軍堅持歸降但不變發型,佟養和做不了主,多爾袞下達的命令也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雙方互不相讓,結果就是沒談成,無意中給南明保存了壹支頗具實力的軍事力量。
  雖然投降清軍不成,但受盡何騰蛟白眼加擠兌的田見秀等人去意已決,只是壹直猶豫向何處去。很快,湖北傳來了好消息:另壹支大順軍殘部在李錦(又名李過)、高壹功的率領下抵達湖北,在荊州地區活動。
  早在李自成進軍北京時,李錦、高壹功的部隊就被安排在山西壹帶布防,北京陷落後撤往陜西榆林地區。李自成從西安撤退以後,李錦、高壹功率殘部從榆林南下,經漢中、達州,輾轉運動到湖北西部的三峽地區,又順江東下,進抵荊州。
  田見秀當機立斷,決定北渡長江,與李錦、高壹功部會合。於是,除了得到實惠的郝搖旗、王進才留在湖南以外,其余大順軍部隊悉數離開湖南北上,進入湖北境內,何騰蛟的目的終於達到了!
  李自成生死之謎
  接下來想說的,跟朱聿鍵面臨的困境沒有直接的關系,但我覺得有必要停壹停,先解決前面遺留下來的壹個疑問。
  李自成在九宮山“神秘失蹤”,這是怎麽回事?
  得知我在寫南明的歷史,有不少朋友都在問我:李自成為什麽會莫名其妙地人間蒸發?
  我給了三個答案:
  A.做和尚
  B.自殺
  C.他殺
  朋友又問:然後呢?
  我說:妳猜!
  答案顯然只有壹個,於是史學的大家、小家、草根、業余愛好者紛紛開始引經據典地“擲骰子”,有人選A,有人選B,也有人選C。當然,還有人認為“此事必有蹊蹺”,因而懶得選。
  或許是工科出身的緣故,我壹直覺得解出答案的過程遠比答案本身重要得多。答案無非是壹些冰冷而沒有趣味的字母或者數字,推理、演算的過程才能讓人盡情揮灑智慧,從而感受豐富多彩的世界。
  所以,我決定先說壹說大家的“骰子”是怎麽擲的。
  A.做和尚
  見於清初文人張潮的《虞初新誌》、清初佚名的《甲申朝事小紀》,還有民國時期李健侯的小說《永昌演義》(只能算間接史料),以及李自成故裏的《米脂縣誌》(李健侯參與編撰,也是間接史料)。
  根據這些史料的記載,李自成被阿濟格攆著到處跑,眼看大順軍江河日下,絕望的李自成萌生了遁入空門的想法,在九宮山削發為僧,並僥幸逃過了清軍的追捕,得以善終。
  那麽,《虞初新誌》、《甲申朝事小紀》的根據是什麽呢?——路邊社!
  B.自殺
  最有力的證據是阿濟格給清廷的奏報,上面說道:“自成竄走時,攜隨身步卒僅二十人,為村民所困,不得脫,遂自縊死。”
  歐了,李自成必是上吊無疑了!阿濟格是專門負責追剿李自成的,他哪裏敢跟多爾袞打馬虎眼?
  別忙著下結論,阿濟格還有壹句“屍朽莫辨”,“或有或亡,俟就彼再行察訪”。
  這是什麽情況?我來解釋壹下:
  阿濟格接到下級報告,說李自成跟大部隊走散,被壹群村民困住,已經自行了斷了。等阿濟格親自到現場“指導工作”的時候,屍體已經面目全非,認不出來了。所以,阿濟格需要“再行察訪”。
  不久之後,阿濟格的第二封奏疏來了,說李自成“身死是真”。
  那麽,前壹封奏疏所謂的“自縊”是否還作數呢?阿濟格心裏沒底,提都沒提。多爾袞也不是八卦的人,反正死了就“結案”了,死法、死樣之類的可以忽略不計。
  阿濟格前後這麽壹搗騰,“自殺”的說法也不可靠了。
  C.他殺
  這種情況就比較復雜了,可以分成三類,使用排除法來分析。
  第壹,清軍幹的。
  從阿濟格的第壹封奏報看,不可能。如果真是清軍幹的,阿濟格早就把大清列祖列宗吹噓壹番,順帶把自己稍帶壹筆了,怎麽會把如此“不世之功”扣到無名無姓的“村民”頭上?
  第二,自己人幹的。
  迄今為止,沒有史料佐證這壹說法,再說動機也有些匪夷所思,也可以排除。
  第三,鄉民幹的。
  排除了前面兩種,也只剩下這壹種情況了,史料也有相應的佐證,但還是有壹些細微的差別。
  ——誤傷。
  清初文人吳偉業在《綏寇紀略》中寫道:李自成率殘部路過壹個莊子,村民“疑以為劫盜”,於是將他幹掉了。
  ——故意的。
  何騰蛟在給隆武朝廷的奏報中說:李自成“以二十八騎登九宮山為窺伺計,不意伏兵四起,截殺於亂刃之下”。
  清初文人費密在《荒書》中記載得比較有板有眼(其實也來源於路邊社),說李自成與大部隊失散,遭遇了山民程九伯率領的鄉勇,山民“聞有賊至,群登山擊石”,李自成寡不敵眾,被鄉勇所殺。姚雪垠的長篇小說《李自成》基本采信了這壹情節。
  “擲骰子”的過程就是這樣,是不是覺得有些淩亂?好吧,先將各種可能的答案縷壹縷,被排除的直接打“×”,尚有疑問的打“?”。
  A.當和尚?
  B.自殺?
  C.他殺
  C1.清軍幹的×
  C2.自己人幹的×
  C3.鄉民幹的
  C3-1.誤傷?
  C3-2.故意的?
  解到這個地步,史料眾說紛紜、莫衷於是,如果繼續在故紙堆裏翻來找去,我覺得意義不大,大家也會感到枯燥乏味。
  但是,除了引經據典以外,還有辦法往下繼續解嗎?
  這個可以有!
  王國維曾經總結說,大學問有三境界,我們對照著李自成的生死之謎來看壹下。
  其壹,“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李自成生死說法不壹,該羅列的都已經羅列了。
  其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些說法雖然各有佐證,但都難以自圓其說,令人感到無從下手。
  其三,“眾裏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就差這壹步了!
  李自成是生是死、怎麽死的,玄機其實在何騰蛟的奏折裏!“以二十八騎登九宮山為窺伺計,不意伏兵四起,截殺於亂刃之下。”
  如果看了三遍都沒發現玄機藏於何處,給妳壹個提示——“二十八騎”。
  何騰蛟為什麽數得這麽清楚?——當然不可能親眼所見,唯壹的消息來源就是田見秀、劉體純等人。
  破解李自成的生死之謎,不能只盯著他“失蹤”之前發生了什麽,還要看他“失蹤”之後又發生了什麽。
  直白壹點說,歷史壹定要符合邏輯。
  我們只需要推想兩個場景,便能找到李自成生死之謎的“燈火闌珊處”。
  場景壹:何騰蛟與大順軍將領見面的時候,他們會說什麽?
  何騰蛟不可能不問:李自成人呢?
  田見秀可以回答“不知道”,但他知道,於是告訴何騰蛟,闖王帶著二十八名護衛前去“偵查”,沒能回來。
  場景二:田見秀等人苦苦等不來李自成的消息,他們會怎麽辦?
  他們可以選擇繼續逃亡,疑問就出現了:李自成遇到伏兵全軍覆沒,他們是怎麽知道的?——當然,可能是田見秀等人瞎編的。
  還有壹個疑問:假設田見秀等人不知李自成生死,在飽受何騰蛟欺淩的時候,群龍無首的大順軍將領都能想到投靠清軍,卻為什麽沒人提出找李自成?——無解。
  由此看來,田見秀等人確切地得知了李自成的死訊,這才是符合歷史邏輯的。
  主帥為了掌握第壹手材料,親自帶人前去“探路”,結果壹去不返,這些部將當然要派人再去打探。這壹打探,就探回了李自成遇害的消息。(有的史料說,李自成的“二十八騎”中有人僥幸逃脫,趕往大部隊報了信。)
  也就是說,李自成及其衛隊被鄉民武裝幹掉了!
  他是兵敗後自殺,還是被對方所殺?——田見秀等人不知道,因為他們派人去的時候,李自成已經挺那兒了,自己抹脖子還是別人抹的脖子,不是學法醫的壹般還真看不出來,但至少排除了自縊的可能。按照歷史慣例,陣前自刎是歸入“戰死”壹類的。
  抽絲剝繭地說到現在,我們已經鎖定了李自成“他殺”的死因(含陣前自刎),最後剩下壹個細節:鄉民武裝是誤傷李自成,還是故意幹掉李自成?
  說實話,這個問題我只能宣布投降,不是沒法解,而是答案有問題!
  什麽叫誤傷?——如果鄉民知道對方是李自成,就絕對不會與之為敵!
  什麽叫故意的?——鄉民殺的就是李自成!
  在我看來,這兩種情況都不大可能發生。
  那時候沒有電視,如果李自成不自報家門的話,鄉民是不知道眼前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闖王”的。李自成報了姓名,結果還是死了,“誤傷”可以排除。
  當然,也可能李自成還沒有來得及報家門,就被稀裏糊塗幹掉了,這是可能的,但並不能得出鄉民不會殺李自成的結論。
  如果是鄉民故意跟李自成過不去,這就匪夷所思了,人家雖然被阿濟格攆著到處跑,但手上還是有點貨的(十幾萬人),哪支民團會活得不耐煩?
  再者說,如果鄉民故意殺李自成,動機只能是請賞,但阿濟格從始至終都沒有遇到過,否則早就向多爾袞奏報了,而不會含糊其辭地說“身死是真”。
  到底怎麽回事呢?
  該揭曉答案了:李自成帶著二十多人闖入了鄉民的地盤,被壹群希望遠離戰禍的鄉民幹掉了。
  或許沒有人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闖王”,或許鄉民根本沒有興趣知道,他們的初衷僅僅是保護鄉野的寧靜。
  軍商才是王道
  說完李自成的謎團,咱們繼續回來說朱聿鍵。
  丁魁楚、何騰蛟不過是“土皇帝”,充其量就是各整各的“獨立王國”,除了不聽調遣以外,並沒有對福州政權構成直接的威脅。朱聿鍵真正的對手,是盤踞在福建的“地頭蛇”——鄭氏集團。
  這個集團主要有四個人:平虜侯鄭芝龍、定虜侯鄭鴻逵、澄濟伯鄭芝豹、永勝伯鄭彩。其中,又以鄭芝龍的勢力最為龐大。
  鄭芝龍,號飛黃,福建泉州人,身世極富傳奇色彩。少年鄭芝龍在老家度過的十多年時光並不怎麽愉快,因為他“性情逸蕩,不喜讀書”,三天兩頭挨他爹揍。天啟元年(1621年),十八歲的鄭芝龍離開老家,先在澳門跟舅舅學習經商,來往於東南亞各地。不久後到倭國學習劍術,並投靠了李旦的海盜集團,深得李旦的信任。李旦死後,鄭芝龍接管了這個集團,壹邊走白道(做正常生意),壹邊走黑道(走私、海盜)。
  天啟四年(1624年)秋,鄭芝龍到臺灣發展,歸附顏思齊為首的倭寇,很快又遭到荷蘭東印度公司驅逐,輾轉回到大陸。
  次年,顏思齊掛了,鄭芝龍又聯合其他倭寇首領,建立了壹支實力相當龐大的武裝商業船隊,依然是壹邊做合法生意,壹邊搶劫加走私。
  鄭芝龍想壟斷福建的貿易,又要跟死賴在臺灣的荷蘭勢力抗衡,沒有壹個靠山顯然是不行的。因此,鄭芝龍於崇禎元年(1628年)接受了明朝的招安。有政府作為後盾,鄭芝龍很快就掃清了曾經的“合夥人”,先後升任總兵、都督。崇禎六年(1633年),鄭芝龍在金門擊潰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艦隊。自此,鄭芝龍完全壟斷了福建的對外貿易,壹躍成為福建首富。
  商人的最高境界是什麽?儒商?官商?錯!軍商才是王道!
  鄭芝龍手下有二十多萬的軍隊及三千艘大小艦船,完全壟斷了東南沿海與倭國、東南亞、印度洋沿岸的對外貿易,想不發財都難!
  弘光時期,朱由崧冊封鄭芝龍做了南安伯,委任為福建總鎮,正式承認鄭芝龍執掌福建的軍政大權。
  在這個勢力相當龐大的集團面前,朱聿鍵不過是壹個可以忽略不計的傀儡。為了籠絡好這個傀儡,鄭芝龍還是挺夠意思的,又送美女又送錢。
  如果換作朱由崧,也就糊裏糊塗地湊合過了,偏偏朱聿鍵是個寧死不做“孬種”的“楞種”,不願意做鄭芝龍的擺設,他希望“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在自己身上終結。
  福州政權建立以後,在朱聿鍵與鄭芝龍為首的鄭氏集團之間,壹場控制與反控制的鬥爭激情上演。
  朱聿鍵就想跟鄭芝龍扯清楚壹個問題:咱倆到底誰是爺?
  鄭芝龍有兵權,朱聿鍵只有龍椅。為了擺脫鄭芝龍的控制,朱聿鍵能想到的第壹招,自然是“以文制武”的朝廷制度。宋朝和明朝的歷史經驗證明,這壹招是相當管用的,而且明朝的制度也是這麽規定的。
  這個“祖制”在和平時期無可爭議,但在戰亂時期,朝廷所倚重的武將難免有些不服氣。不過,由於文臣控制著財政,擁兵自重的武將並不敢蠻橫得太離譜。即便是弘光時期飛揚跋扈的四鎮總兵,表面上還是要服從馬士英、史可法等文臣的節制,不然沒了軍餉,只有喝西北風。
  到了鄭芝龍這裏,情況就不壹樣了。他有擁戴朱聿鍵的“定策之功”,又在福建壹家獨大,不僅軍事實力龐大,還掌握著福建的經濟大權。說得直白壹點,鄭芝龍壹手抓槍桿子,壹手抓錢袋子,而文臣空有壹張嘴殼子,手握壹支筆桿子,力量嚴重不對等。
  文武力量如此懸殊,特別是財政還掌握在軍隊的手裏,“以文制武”無異於癡人說夢。果然,鄭芝龍很快就向文臣發難。
  ——首席武將鄭芝龍、首席文臣黃道周,都是首席,上朝的時候誰排第壹位?
  按“以文制武”的“祖制”,當然應該黃道周排第壹,但鄭芝龍堅持“與時俱進”,用實力說話。雙方爭執不下,最後朱聿鍵表態,支持黃道周的意見,按“祖制”行事。鄭芝龍不好為這麽壹點小事當廷翻臉,只有先忍下這口氣。
  “忍”只是表面文章,鄭芝龍並沒打算就此罷休。他指使手下頻繁上疏,彈劾黃道周過於“迂腐”,難當首輔之任。朱聿鍵也不是傻子,知道這些人都是受鄭芝龍的指使,當廷下詔嚴懲,替黃道周撐腰,君臣的矛盾開始公開化、激烈化。
  此後不久,鄭芝龍、鄭鴻逵兄弟又遭到戶部尚書何楷的彈劾。原因很簡單,朱聿鍵去郊祀,鄭氏兄弟竟然“稱疾不從”。何楷忍無可忍,上疏彈劾他們“無人臣禮,宜正其辜”。還有壹次,鄭鴻逵公然在朝堂上揮扇消暑,也遭到何楷當面痛斥。
  朱聿鍵認為仗義執言的何楷忠勇可嘉,擢升為左僉都禦史。不難想象,何楷遭到了鄭氏兄弟的嫉恨,處處受刁難,時時受排擠。不堪其辱的何楷憤然去職,鄭氏兄弟又派人扮作強盜半道截殺,割去何楷壹只耳朵,向朱聿鍵示威。當時流傳壹句民謠:“都院無耳方得活,皇帝有口只是啼。”足見鄭氏兄弟當時是多麽肆無忌憚。
  文武之爭使得朱聿鍵與鄭芝龍的矛盾公開化,而朱聿鍵對魯監國使者的嚴厲處治,進壹步加深了兩人的隔閡。
  話說回來,君臣吵架是常事,該幹的活還得幹。既然已經制定了“聯寇抗清”的策略,實現的方式還需要君臣討論清楚。令人悲催的是,朱聿鍵與鄭芝龍在這個問題上又掐架了,不斷尖銳的君臣矛盾根本無法調和。
  朱聿鍵希望有所作為,光復故土,但他沒有軍隊,必須倚重鄭芝龍這樣的實權派。鄭芝龍手握重兵,卻只想偏安壹隅,“挾天子以令諸侯”,繼續做自己的生意。可以說,出兵抗清關乎兩人的“核心利益”,因此君臣矛盾在這個問題上很快就轉入白熱化。
  隆武元年(1645年)七月,福州接到情報,江西布政使夏萬亨等人擁戴益王朱由本,在建昌府(今江西南城,距福建邊境壹百多裏)起兵,撫州也爆發了曾亨應〔崇禎七年(1634年)進士,原吏部文選主事〕領導的起義。朱聿鍵當即下詔,要求鄭芝龍率兵前去接應,但鄭芝龍不同意。
  早在討論作戰方略時,鄭芝龍就給朱聿鍵算了壹筆賬。福建有二十萬軍隊,首先要駐守福建邊境的險關,共計壹百七十多處,總共需要十萬人。剩下十萬人今冬操練,明春才能出征。鄭芝龍信誓旦旦地說,等到明年春天,福建的軍隊就能分兩路北上,壹路經仙霞關進入浙江,壹路經杉關進入江西。
  且不說夏萬亨、曾亨應能否撐到明年開春,就算按計劃行事,還有壹個問題需要朱聿鍵解決:錢!鄭芝龍聲稱,以福建、兩廣的稅賦收入,應付二十萬軍隊的日常開支都捉襟見肘,更不要說出去打仗了。
  鄭芝龍比劃了半天,其實只有壹句話:沒錢,打個屁的仗?
  朱聿鍵也不是傻子,鄭芝龍表面上哭窮,背地裏不知撈了多少外財。鄭芝龍耍心眼,朱聿鍵也耍無賴:反正槍桿子在妳手裏,錢袋子也在妳手裏,自己看著辦吧!
  經不住朱聿鍵和群臣的反復督促,鄭芝龍只得裝模作樣地兵分兩路出福建北上。壹路由鄭鴻逵率領,出仙霞關向衢州、嚴州壹帶運動,接應張國維、方國安的魯監國軍隊。壹路由鄭彩率領,出杉關進入江西,接應建昌的夏萬亨和撫州的曾亨應。
  可是,兩支大軍浩浩蕩蕩出閩,剛到邊境關口就不走了。為了封鎖消息,防止文臣彈劾,鄭鴻逵索性關閉仙霞關,不準文臣出入。鄭彩沒這個心眼,任憑監軍張家玉屢次督促,始終按兵不動,反而頻繁向朝廷討要糧餉。
  得知清軍前來鎮壓,鄭彩聞風而逃,壹路退至福建境內,坐視建昌、撫州的義師遭清軍剿滅。朱聿鍵氣得七竅生煙,當即削去鄭彩的爵位。
  隆武二年(1646年)正月,鄭鴻逵的部將黃克輝從浙江不戰而退,朱聿鍵降了鄭鴻逵的職,對鄭氏集團徹底失去信心。
  其實,首輔黃道周比朱聿鍵更早地看出了鄭氏兄弟不靠譜。“朝班之爭”後飽受彈劾的黃道周決意離開福州,於隆武元年(1645年)七月二十二日,率領臨時拼湊的三千人北出福建,聯絡衢州、徽州(今安徽歙縣)等地的義師。
  鄭芝龍倒是比較“大方”,撥付壹個月的糧餉,將黃道周打發出境。
  作為文臣,黃道周忠勇可嘉,但軍事才能確實相當差勁。作為東林黨人,黃道周又有自視清高的毛病,經常以人廢言,不能廣開言路。
  當時,壹個叫施瑯的人也跟著黃道周壹起北上。如果大家看過電視劇《康熙王朝》,對施瑯這個人物應該不會陌生。沒錯,黃道周手下的這個施瑯,就是三十八年後為清朝統壹臺灣立下汗馬功勞的福建水師提督施瑯大將軍。
  此時的施瑯還只是壹名小官吏,但很有謀略天賦。他認為,黃道周率領三千“烏合之眾”進入“敵占區”,無異於以卵擊石。他向黃道周提出了“化整為零”的方案,由黃道周率領少數人去贛州,與兵部尚書楊廷麟會合,其他人則分散到各地去聯絡義師。黃道周抵達贛州後,便能以首席大學士督師的名義,調遣贛南、湖南、兩廣兵馬,會師進取。
  但是,黃道周固執地認為施瑯官卑職小,言不足用,沒有采納他的意見,施瑯憤然返回福建。
  黃道周帶著三千人風餐露宿,艱難前行,未遇強敵便已損兵折將。(渴而谷飲,病者八九。壹日下操,十隊之士,呼半不起。)好不容易抵達徽州地區,又因情報不明,成了無頭蒼蠅,到處亂撞,卻始終找不到兵部右侍郎金聲率領的義師。
  九月二十日,叛降清軍的前明總兵黃蜚率軍攻打績溪,領導徽州抗清的金聲中計被殺。得知消息的黃道周方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與金聲近在咫尺,僅壹山之隔。
  金聲死後,黃道周繼續留在這裏已毫無意義,只好返回江西境內的婺源。黃道周退而求其次,想策反已升任江西提督的金聲桓,遭到這個“死硬分子”的嚴辭拒絕。
  十二月二十四日,清軍徽寧池太提督張天祿率軍圍剿婺源,不諳軍事的黃道周被俘。次年二月,黃道周被押往南京,將勸降的洪承疇痛罵壹通後,於三月初五慷慨就義。
  希望之火
  黃道周壹去不返,鄭芝龍死性不改,朱聿鍵正在焦頭爛額之時,湖北巡撫堵胤錫那裏卻帶來了意外的驚喜,點燃了朱聿鍵心中的希望之火。
  堵胤錫(1601~1649年),字錫君,南直隸宜興(今屬江蘇)人,崇禎十年(1637年)進士。歷任南京戶部主事、長沙知府等職,隆武政權建立後任湖北巡撫,暫駐湖南常德。
  隆武元年(1645年)十壹月,堵胤錫派遣心腹傅作霖攜奏疏抵達福州,面見隆武皇帝朱聿鍵。堵胤錫到底掌握了什麽情報,非派自己的心腹面聖不可?
  這事還要從大順軍說起。
  前面說過,受何騰蛟“溶賊”、“限賊”的壓迫,除了郝搖旗、王進才以外,其余大順軍殘部進入湖北境內,與李錦、高壹功率領的另壹路大順軍殘部會師。
  兩支大軍會合後,大順軍的實力得到極大加強,但最根本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這麽多軍隊,到底誰說了算?
  在繼承人的問題上,諸將領各執壹詞,但有壹點還是比較統壹的:必須迅速擴大勢力範圍。
  當時,阿濟格的大軍已經北撤,清湖廣總督佟養和基本上是“光桿司令”。大順軍利用這個空隙,主動提出歸降佟養和,相應的條件是駐防於荊州及其以南地區。
  談判進行得很順利,大順軍壹步壹步擴大勢力,逐漸向荊州逼近。談到發型問題的時候,理所當然地陷入僵局。
  大順軍跟清軍沒談攏(大順軍壓根也沒誠意談),松滋縣草坪大本營卻來了壹位“不速之客”——隆武政權湖北巡撫堵胤錫。
  得知兩股大順軍在荊州壹帶活動,堵胤錫親自北上聯絡,經武陵山區,渡澧水,輾轉抵達松滋草坪。堵胤錫的誠意,深深打動了李錦、田見秀等大順軍將領。(錦等見公開誠布示,意欲定盟。)最終,大順軍將領壹致決定擯棄前嫌,率十余萬軍隊與隆武政權合作。
  作為名義上的湖北巡撫,堵胤錫理應歸湖南總督(名義上管轄湖廣)何騰蛟節制,但他沒有上司那麽固執和陰險。何騰蛟怎麽對待前來投奔的大順軍,他是親身經歷過的。因此,堵胤錫決定繞開何騰蛟,當即派自己的心腹傅作霖攜奏疏趕往福州,直接向隆武皇帝朱聿鍵報告情況,並給李錦、高壹功等人請封。
  對“流賊”的成見並非何騰蛟的專利,堵胤錫的奏疏在朝堂上引起了軒然大波,群臣在這件事情上產生了極大的分歧。
  “老同誌”們比較強硬,蔣德璟、路振飛、林增誌等高級官員認為,“李賊破北京,罪在不赦,其黨安得封拜”,堅決反對給李錦、高壹功等人封爵。
  “新生代”們顯得溫和得多,翰林給事中張家玉、禦史錢邦芑等中下級官員認為應該順應時勢發展要求,放下沈重的歷史包袱,擯棄前仇,以“空爵”換“實兵”,與大順軍合作抗清。
  實際上,朱聿鍵的想法跟“新生代”是壹樣的。歷史的恥辱應當銘記,但如果這種恥辱成為阻礙發展的包袱,就應當果斷地卸下,這體現的是壹個為政者的遠見、睿智與胸懷!
  最終,朱聿鍵壹錘定音,將大順軍部隊整編為“忠貞營”,李錦賜名李赤心,封興國侯,高壹功賜名高必正,“諸將封侯伯有差”。忠貞營統壹歸湖北巡撫堵胤錫節制,接受福州政權的直接領導,送信有功的傅作霖也擢升兵部主事。
  在困境中抑郁了幾個月的朱聿鍵,心情壹下子爽朗了許多。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