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死者——身份不明
鬼吹燈 by 天下霸唱
2019-3-24 19:59
孫教授在營火前壹面整理今天收集到的資料,壹面給我們斷斷續續說出碑文上記載的傳說。烏羊王人櫈下的石柱,乃是當年治水所留,雕篆文刻極為細密,紋是“輕重雷紋”,篆是“蝸蟬古篆”,等閑之人根本看不懂這些如同天書般的奇形蝸篆,但孫教授浸淫此道數十載,傾註了無窮心血,造詣非凡,不是尋常的學者專家可及,讀懂七八成不在話下。
我心裏暗自慶幸,要不是死說活拽地將孫九爺帶到青溪,憑我和Shirley 楊、胖子這三人,即便看見了這些古代謎文,也只好當作是看不見,當下不再多說,用心傾聽孫教授的講述,原來尋找“地仙古墓”入口的暗示,除了藏有青烏風水的秘密之外,果然也與“棺材峽”中的古代傳說有關。
早年間,由於巫山山脈地形獨特,未受陰陽魚引水之利,這片山區洪水肆虐,水患天災連年不斷,每年都有無數人畜被洪水吞沒,成為了江中魚鰲的食物。
正當上下束手無策之時,山中有壹隱士出面,體態魁梧,滿面虬髯,身著黑袍,自稱為“巫陵大王”,有移山之術,可以驅使陰兵疏通河道。
但他也提出兩個條件,壹是移山開河的工程進行期間,要地方上供奉酒肉飯食,到吃飯的時間,就把酒肉飯食堆放在山洞的洞口,洞前有大鼎壹口,送飯的民眾事先鳴鼎三聲,然後趕緊出山回避。
第二個條件,是請天子加封官爵,以表彰他的功德,當時苦於工程浩大,即便肯出錢糧人丁,也做不得移山導河之舉,朝中又格外看重得道的高人,當即允諾。
於是巫陵王整日作法,驅役陰兵陰將疏導河流,自此山中每天都是陰雲慘淡,攻山開石之聲滾滾如雷,當地百姓感其德,選了壹個姓李的女子,嫁與巫陵王為妻,此後為開河陰兵獻饗之事,都由夫人親自督率。
治水工程既艱難又漫長,有壹天忽然天降暴雨,巫陵王指揮陰兵伐河不利,送去的酒食接連兩天原封沒動,夫人憂心起來,就帶人送入山中。
到伐河的現場壹看,眾人無不大驚,峽谷中壹頭大黑豬正在水中以頭拱山,它後邊是無數山鬼山魈之屬搬運土石。原來“移山巫陵王”乃是山中“烏羊”所化,要現出原形以鬼神之力開河,所以從來不肯讓人進山相見。
巫陵王見原形被人識破,從此藏在山中,再也不肯開河,更恥於再與夫人相見。夫人跪在山前苦求無果,只好投崖而死。巫陵王自覺愧對夫人,便率陰兵將最後壹段河道疏通,徹底根治了水患。
朝中頒下重賞,要請巫陵真君再去治理另壹段水患嚴重的河道,如能收取全功,當有封王列相之期。可巫陵王自言此後要歸隱深峽,除非夫人復活,否則永不開山,辭別之日,有萬民相送。
巫陵王大醉,誤走西陵山,現出原形酣睡不醒,結果被當地不知情的山民擒獲,當即緊緊縛了,燒起大鍋來,又是褪毛又是放血的壹場忙活,等手下人找到“移山巫陵王”下落之時,大王的下水都已煮熟多時了。
隨後當地先是瘟疫大作,接著又是蝗蟲蔽日翻天而至,百姓都說此乃巫陵王陰魂不散,於是在峽中造了壹座大墓,收斂他剩余的屍骸安葬,但只剩壹身皮肉骨骸,首級大概被人吃了,再也找不回來,又建饗殿年年祭祀不絕,制玉身銅首供奉。
“棺材峽”縱橫交錯的峽谷,和滿壁遍布的鳥道險徑,都是當年巫陵王役使陰兵開河的遺跡。歷代在開河治水過程中死亡的土人,都被納入懸棺,隨著洪水逐漸降低,壹層層地安葬在峭壁上。本來是無心而為,想不到竟構成了壹片無頭巨像的身影,恐怕也是巫陵王喪命的先兆。而巫陵王出山前,曾帶著陰兵在山裏挖掘巫鹽礦脈,“棺材峽”內的鹽井礦洞,即是其陵寢所在,從饗殿到王墓,要經過壹段“百步鳥道”的絕險,才能抵達墓道入口。
孫教授把這段記載,原原本本的給我們講了出來。我恍然大悟:“原來當年封團長留下的這段話,實際上只有最後壹句有用,也可能這只是第壹段,意思是說地仙古墓的入口,可能藏在烏羊王原本的墓穴裏,所以‘欲訪地仙,先找烏羊’,而烏羊王開山導河的傳說,正是找到王墓的重要線索,可這只是尋找地仙村的第壹步,接下來肯定還應該有若幹暗示,現在就不得而知了。”
Shirley 楊對“烏羊王”的傳說也多有不解,問孫教授道:“這傳說怎麽聽也不象史實,按照此說,巫陵王應該是開山治水、於民有功的有德之士,可洞中的屍櫈如此暴虐,可同碑文上的事跡大相徑庭,‘棺材峽’裏真會有廣德王古墓嗎?”
孫教授說:“鐘鼎碑刻上的銘文,大抵都是歌功頌德的言語,不可盡信,但千古遺存在此,不由得人不相信巫陵王墓就藏在棺材峽裏,可真實的事跡,卻未必如此,烏羊王現出原形開山的傳說,多有造神的色彩在內,自然不能當真。”另外此事在各種方誌史料中均無記載,巫邪文化秘密古老,有許多事情都已甄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了,現在已無法考證。
胖子插口道:“我看棺材峽如此險峻,不象是古代的原始勞動力能鑿通的,可能盡是望自己臉上貼金的說辭,這位沒有腦殼兒的大王,應該是惡貫滿盈,惟恐死後被人倒了鬥,才找人樹碑立傳戳在墓前。不過話又說回來,巫陵王就算生前再怎麽暴虐,他臨到頭都被人做成豬頭肉和鹵煮火燒了,也算報應不爽了。”
孫教授道:“此言有壹定的道理,據我的經驗來看,巫陵王未必真是什麽烏羊,中國古代歷史上翻案之風太多了,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任何事都不好壹言定論,我記得史料上有提到過壹位與之類似的諸侯王事跡,不過並非巫陵,而是龍川,據說龍山王生性殘暴、窮奢極欲,但卻疏通河流、根治水患,是個有功有過難以評價的人,死的時候曾遭亂刃分屍,他的後代擔心有人為了報復他而盜發王陵,所以下葬時將他改了名號,又用各種手段掩人耳目。至於龍山王是哪個地區的統治者,現在始終說法不壹,以棺材峽中的遺跡來看,我覺得龍川王很可能就是移山巫陵王。”
孫九爺平時在工作中向來不敢多說話,但在我們面前自然不用擔心出言有誤,所以話匣壹開,就有些控制不住了,滔滔不絕的旁征博引,接著談論龍川王,此人會星相異術,在古代治水開山,都離不開方術,如果不懂山川河流的布局脈向,不僅不能事半功倍,而且後患無窮,我在研究龍骨謎文的時候,發現了許多關於水災地震的記載……
我對孫教授說:“管他烏羊王還是龍川王,他的陵寢早就被盜發幾百年了,是非成敗轉頭空了,所以咱們也沒必要去考證歷史上的功過。眼下應該先想辦法找到那段百步鳥道,如果擺有人櫈玉像的洞窟真是祭墓之處,按照風水葬制的布局,墓道入口,肯定是在玉人背後的方位,不會太難尋找,我所擔心的是進了墓道還不算完。”
孫教授和Shirley 楊也深為擔憂,封團長留下的暗示只到烏羊王古墓的入口之後,我們就完全沒有任何參考了,到時候只能走壹步看壹步,沒人知道距離地仙村古墓還有多遠,眾人計議良久,也只道是吉兇未蔔、前途難料。
在洞中歇到淩晨時分,就抖擻精神,繼續往洞窟盡頭進發,到得洞空壹看,果然是穿山過來了,這邊是“棺材峽”的另外壹條峽谷,雖比掛滿懸棺的區域開闊了許多,但也另有壹番險峻形勢。
山間群峰雲霧縹緲,茫茫蒼蒼的望之不盡,峽底水勢滔天,受到山崖沖擊,形成了壹個“A”字形轉彎,而遠處的上遊,則是壹處咆哮如雷的瀑布口,急流在峽谷間驟落急轉,激起漫天的水霧,恰似壹條身披銀鱗的巨龍,淩空飛下雲天,鉆入了峽谷深處,撞得兩側峭壁沖天劈開。
我向峽底地急流中看了幾眼,我雖然不恐高,也覺得眼暈至極,再看看對面的峭壁,果然有許多蜿蜒曲折的淩空鳥道,如同壹張巨大的蜘蛛網,鑲嵌在千仞絕壁之上,迷路錯綜,壹時看得人眼都花了。
Shirley 楊舉著望遠鏡看了壹陣,不覺躊躇道:“對面百條嵌山險徑,除了許多絕路,盡頭處另有不少洞窟,怎知百步鳥道究竟是指的哪壹段?”
我說別急,昨天晚上孫九爺出力不少,否則怎知無頭大王的來歷?但功勞不能都讓他壹個人占了,今天就讓同誌們看看“摸金校尉”的手段,我又向孫教授確認了壹遍,封團長的原話是不是“鳥道縱橫,百步九回”?
孫教授當即又拿名譽擔保,這段話在腦中反復念過十幾年了,肯定不會錯。
我暗中點了點頭,心裏早已然了辦法,“鳥道縱橫,百步九回”這句話的關鍵字應該是“九”,縱觀對面懸崖絕壁上的鳥道,恰似“群龍纏山”之勢,不管那這峽谷中的古時遺跡是何人所留,絕對不是隨意構造,也許別人難以窺此玄機,但這壹番推星演卦的格局,卻正是撞到了摸金秘術的刀尖子上。
大凡古之墓葬,其局部或整體,都必合“九”數,取的是“久存”之意。《十六字陰陽風水秘術》之“尋龍訣”有雲:“群龍纏川作九曲,曲曲盡是九回環;九回之外復九轉,九轉九重繞龍樓;九九盤旋終歸壹,三三兩兩入靈山。”
胖子奇道:“胡司令妳算數不錯,都會念九九八十壹了,不過妳九了半天,我楞是沒聽出來咱到底是應該往哪邊走?”
我解釋說:“什麽時候說九九八十壹了?還三九七十二呢,咱這叫尋龍入勢訣,九宮八卦的奧妙都在裏邊了,要是連妳這等糙人都能聽明白,我不如就把我家傳的這本破書撕掉扔河裏算了。妳們瞧這山上鳥道密如蛛網,其實只有壹條路是真的,只要從底下第十條上去,每第三個岔路轉壹個彎,轉兩次彎後,隔三個差路再轉,走下不走上,走左不走右,如此反復九回,見到的洞口才能進,估計那裏就是烏羊王墓道的入口了。”
孫教授更覺奇怪,他出於工作習慣,凡事都喜歡窮究根底,便詢問我說:“當年諸葛亮差點拿八門陣法困死東吳大將陸遜,好象其中就利用了五行生克的原理,這可都是失傳多少年的東西了,怎麽妳還知道?聽老陳說妳這套東西都是家裏長輩傳下來的?妳家裏長輩到底是做什麽的?”
我看了Shirley 楊壹眼,心想Shirley 楊的外祖父是搬山首領,何等高名?她祖父那邊也是書香門第的世家,跟誰說都能拿得出手,就連幺妹兒的幹爺,都是“蜂窩山”裏的老元良。
怎麽我老胡家到我爺爺那輩,偏是擺攤算命宣揚封建迷信的?覺悟太低了,說出來都不好意思,於是我低聲在孫教授耳邊說:“我祖父是當年走山過海的鷂子,名滿天下,參加革命也比較早,不過參加的是辛亥革命,江湖上管他老人家那行當叫金點,我這些手藝都是家傳的,沒學到手壹二成,讓您見笑了。”
孫教授在路上沒少向Shirley 楊打聽山經的切口,聞言若有所悟,稱贊道:“難怪難怪,若非綠林世家出身,也不可能有如此奇才。”
我擔心孫九爺再追問下去,趕緊帶頭尋覓可以行走的險徑下山,兩道好似無邊無際的峭壁之間,又幾座鐵鎖木橋相連,走在上面人隨橋擺,腳底就是奔流的大江,難免驚心動魄,到此也難回頭了,眾人硬著頭皮到了對面。
峽谷間忽又雲雨升騰,在雨霧之中,周遭的景物都變得模糊了起來,幸好先前看準了路徑,尋得懸山鳥徑的入口,按照“尋龍入勢”的口訣壹路上去,這段道路被雨水淋濕,走起來險過剃頭,百步九回轉,走在後邊的人,能看見前邊人的雙腳就在自己頭上。
我暗中默念“尋龍訣”,在絕險的峭壁間壹路蜿蜒上行,又擔心引錯了路,不免時時分神,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往上走看的都是眼前的路,連胖子都能堅持,但如果是朝下走,眼中所見,就是令人心膽皆顫的深峽迷霧,如果壹個不註意,失足翻落下去,就連屍體都撈不回來了,但鳥道忽上忽下,百轉千回,沒個定數。
堪堪到了百步九回轉的鳥道盡頭,山壁上出現了壹條奇深難測的隧道,我當先攀了進去,探臂把另外四人壹個個接入,這才仔細觀看洞窟中的情形。此間霧氣濃重,呼吸都覺不暢,巖層中有石母的痕跡,與以前的青溪防空洞隧道截然不同,應該是壹條古隧道,不知通往何處。
我對這條路是否正確沒任何把握,也許剛才在峭壁上轉錯了路徑,心中不免有些恍惚,舉著狼眼手電筒往裏面走了幾步,忽見旁邊立著壹塊墓碑,碑前盤膝坐著壹具死屍,面目衣服都已風化,皮肉多已消解,不知死了多久了,我連忙招呼後邊的孫九爺過來,讓他看看這是不是封團長的遺體。
孫九爺見到幹屍,情緒立刻顯得有些激動,顫抖著戴上口罩和手套,把死者的頭捧起來仔細端詳:“不像……不像……我記得封團長在潛逃前,曾在采石場受過傷,被打掉了幾枚牙齒,這屍首牙齒較全,應該不是老封,可這個人又是誰呀?不對……妳們快來看看這是什麽?”
我們以為孫教授是說那具“無名死屍”,正要去看,卻聽孫教授說:“不是幹屍,是這墓碑,果然是地仙村的路標。”
我精神為之壹振,趕緊和胖子把“無名屍體”擡開,只見原本被死屍擋住的墓碑上,並無死者名諱,而是刻著“觀山指迷賦”五個筆劃蒼勁的凹字,兩側另有數行小字。我掃了壹眼,正是那段尋找古墓的暗示:“好個大王,有身無首;娘子不來,群山不開……”
我見殘碑上的幾段暗示,遠遠要比封團長當年吐露給孫九爺的完整,不覺喜動顏色:“原來關於地仙村入口秘密的這段暗示,是叫做觀山指迷賦,後面的這幾句是……